嘉定区望新小学学生表演的弹词开篇《上海娃娃节气歌》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11月9日是立冬第二天,当天晚上,上海市嘉定区保利大剧院里热闹的景象与萧瑟寒冬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上海市教委、市文联、嘉定区政府、陈云纪念馆、市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大赛暨长三角地区青少年曲艺大赛展演在此举行。
“岁时节令”走入生活
本届传统文化大赛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市民参与热情高涨,共有5万余人报名参赛。海选、晋级赛等环节为网上答题。与此同时,各区赛事组织方也开展了相关主题讲座、互动体验与图书推荐等活动,让青少年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10月19日,200位晋级选手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决出百名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达人,其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18岁。
立冬该吃什么、做什么?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怎样的智慧和情感?在此次传统文化大赛举办前,主办方特别组织专家为本次赛事确定主题和方向。专家普遍认为,要从孩子们应知应会的内容考虑,从离日常生活最近的“岁时节令”切入,拉近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岁时节令”源于生活,传承至今。参赛选手、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沐阳说,学校近年来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今年立夏那天,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了两个鸡蛋,并给他们讲了“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丰富了他的文化生活,也助力他在比赛中“过关斩将”。“‘二十四节气’让我对季节更替、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有了新的认识。祖先的智慧太神奇了。”李沐阳说。
徐汇区求知小学二年级学生徐抒悦年仅7岁,是本次参赛年纪最小的传统文化知识达人。她家住龙华寺附近,逢有庙会,父母就会带她去玩,在吃五香豆、豆腐干、素斋,看舞龙舞狮,体验放生、上贡等习俗的同时,给她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随着孩子掌握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整个人也更加通达情理,更有气质了。”父母一边观看比赛一边自豪地说。
“各地的地方文化特色越明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越丰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评委周圣伟表示,随着城市改造和拆迁重建,一些传统民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除了通过影像资料等尽量保存这些记忆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们的心中留存这些宝贵的文化记忆。
据传统文化大赛赛事负责人、嘉定图书馆馆长黄莺介绍,参加比赛的孩子呈现低龄化特征,一些孩子需要坐在垫子上才能在答题桌后露出脑袋,还有不少孩子特意身着民族传统服饰前来参赛,这些场景都令她十分感动。“嘉定区已连续5年举办传统文化系列大赛。看到这么多孩子心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有了把赛事办下去的动力。”她告诉记者。
曲苑流芳
小选手们尽展风采
伴随着弹词《芦花谣》悠扬的音乐,来自苏州的小演员手持琵琶缓步上台,顿时把观众带入芦花飘荡的世界。当晚的青少年曲艺大赛展演上,孩子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各地曲艺,展现了中华曲艺多彩、动人的魅力。
这是嘉定区举办的第二届青少年曲艺大赛。本次大赛以沪苏浙皖共同组建的“长三角曲艺合作联盟”为抓手,4个赛区同步举行比赛,最终由各省市选出的优秀节目汇聚上海嘉定,举行颁奖展演活动,充分展示长三角地区青少年曲艺演出的活力与风采。
据嘉定区文化馆副馆长田甜介绍,本次大赛首次纳入本市的大学生群体,做到全学龄段青少年全覆盖。经全市各中小学、高校层层选拔,共有125位选手进入决赛,最终评选出25名“曲艺之星”、25名“曲艺新苗”及“小牡丹奖”“小牡丹入围奖”节目各10个。
多措并举
培养传统文化的欣赏者、传承者
田甜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南北文化交流频繁,江苏评弹和来自北方的相声、快板在上海校园的发展均较快。通过本次青少年曲艺大赛,可以看到弹词、浦东说书、锣鼓书、评话、独脚戏、相声、快板等曲艺争奇斗艳、各臻其妙,曲艺的魅力全方位进入大中小学校的校园。嘉定区望新小学一群9岁至12岁的孩子,表演的弹词开篇《上海娃娃节气歌》广获好评。评弹是该校的特色艺术教育项目,教师鲍欣说:“学习评弹,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门曲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审美素养,使孩子们成为传统文化的欣赏者、传承者。”
除了曲艺进校园外,近些年,上海还建立了不少曲艺传承基地,仅嘉定区就有嘉定区文化馆、安亭镇“中国曲艺之乡”、外冈少儿评弹团等九大曲艺基地。本次大赛上,不少参赛和获奖选手来自这些曲艺基地。如嘉定区文化馆于2017年开办了曲艺培训班,课程包括沪书、上海说唱、苏州评弹、相声、快板等,并邀请黄震良、顾竹君、李国靖、陶莺芸等曲艺名师指导,从最基本的上台、丁字步站立、抬手摆袖等动作教起,通过现场讲学、舞台表演、互动交流等手段,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曲艺的熏陶。
展演结束后,评委们一致赞叹青少年曲艺大赛的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许多评委对长三角地区的曲艺文化传承提出了建议,呼吁孩子们的表演不应仅停留在模仿上,还应创作更多适合校园生活的优秀曲艺作品。(洪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