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亩墩外观
107号古墓葬是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大墓。
每次一有重大发现,很多人都会问:到底重要在哪里啊?有时候,往往一言难尽,但这个大墓,有资格摆出两个关键词——
仅此一例,首次。
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107号墓葬的抢救性发掘方案,并列入“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重点资助项目。
为了八亩墩,浙江成立了以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中共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为组长的墓葬发掘领导小组,以及由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墓室清理阶段,还邀请驻场专家现场指导工作。
这是浙江近20年来,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发掘之后,浙江越文化考古另一项重大发现。
估计很多人对印山大墓的名字有点陌生,但他的儿子,你肯定知道:勾践。印山大墓的主人允常,是越国第一代国王,也是勾践的老爸。
1996年-1998年,印山越王陵发现后,又不断发现了一些贵族墓,但级别还不到最高。如今,八亩墩的发现,可以和越王陵PK一下了。
差点被盗空的春秋大墓
这次发掘是抢救性发掘——2011年、2014年,八亩墩墓两次被盗。
2011年的盗洞,一看形状,考古队员就知道是人为挖的。浙江一带人工挖的盗洞都是长方形的,连尺寸都相似,大约60厘米X110厘米,也就是一个人刚好可以过,两边有脚窝,类似攀岩,可以爬下去。
已经在安吉驻扎了20年,八亩墩大墓的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正标,和安吉县博物馆老馆长程亦胜等人顺着这个盗洞爬了下去。
深度8米5。到了底下后,土比较干净,还好,没有盗到墓底,对墓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碰到关键位置。“如果到底了,有机质东西朽烂后土会比较杂,这也跟现在发掘的情况吻合。”田正标说。
如今,八亩墩主墓的深度为9.5米,也就是说,还留着不到1米。
而第二次被盗挖,几乎是致命的。
那是2014年的一天,盗洞是圆形的,底下也不规则,这是爆破的痕迹。最要命的是,盗墓者居然横穿而过,先一竖再一横的盗挖,可以想象,墓葬遭受了怎样的致命一击。
从现场的碎片,后期拼复,以及案件侦破后追缴回的4件精美的原始瓷器,初步可以判断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
遗憾的是,这次盗墓已经到墓底了。
藏在棺底的绿松石冠饰
再回到大墓的心脏地带——
这是一个绿松石冠饰,一根簪子穿过,成为一个完整的髻,旁边还有耳饰,仔细看,两边对称,两端是流苏,可以推断,这里是头部,头部朝东。
这是4年来,八亩墩大墓的最新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发现的时间是今年9月底。
“当时挖到8米多的时候,真的有点灰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昊德回忆说。虽然知道第二次盗墓已经到底了,墓室主要的方位,全部都“咬”过了,但大家反而更仔细,每一个动作,几乎以毫计算。
当发掘快接近墓底还剩30-40厘米的时候,每隔5厘米,考古队员就要刮一次面,刮一次,观察一次,观察整个盗洞究竟扰到什么程度。
考古队员在清理的时候,没有一直清到底,还隔了一层淤土层,没有挖掉。
因为盗墓,在墓葬坍塌之前,地下已经形成了一部分淤土,有好多东西就在坍塌的过程中陷入到了淤土中。他觉得,可能还会有戏。但实际上,清理到棺时,并不是在淤土中,就在棺底,一颗绿松石出现了,安吉博物馆的一位馆员柯安顺一眼看到。
“有一颗!”
“又有一颗!”
这块区域,居然正是盗墓伤得最重的地方,它离绿松石冠饰,不到10厘米。
只差这么一点点,这是偶然。但还有一个必然——如果没有考古人如此细致地清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和希望,也许这些比米粒还小的透露墓主人身份重要信息的绿松石,也没有机会“复活”。
最后,绿松石的髻,冠式的形状,对称的“流苏”,一一露出,“这对复原它的冠饰有很重要的意义。”田正标说。
这里会不会曾躺着一位女王
绿松石在越墓中出现,并不是第一次。东山前山越国贵族墓就出土了大量绿松石串饰。
八亩墩大墓里的绿松石为管珠类,非常细小。除了头部的簪子、髻、冠饰,还有大量细碎的珠,半粒芝麻大,却每个都有穿孔,可能是穿缀在当时的服饰上,尤其在胸部比较多。从它的精细程度可见,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
当时在清理绿松石时,田正标就非常困惑:“这个怎么搞啊,我取土的动作稍微大一点,就会把这些珠珠带掉。”所以,独木棺的头部和胸部这块面积,只有两平方米,就发掘了十多天。考古队员用牙签,把绿松石一点点剔出来,而不能用刷子等等,如果用刷子一刷就刷掉了。
墓主人是谁?这个冠谁戴?是女的?但是,越地男子也佩戴冠饰。
棺外,还发现了一只螺旋纹的盒子,材质为漆木器的可能性比较大,里面都是精细的绿松石管珠。可以说,这是一只首饰盒。
很多专家倾向于墓主人是女性,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宋建说,甚至可以大胆猜想,会不会是一位女王?
“不能就因为出现了一个绿松石,就认为他是女的,难道有30多个男人给她陪葬吗?”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童明康开了个玩笑,大家都乐了。
就像专家说的,这是一个八亩墩猜想。在种种猜想的背后,故事才刚刚开始。(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