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十月青年论坛:再谈青年与文学
发布时间:2019-10-24 14:4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新青年》到《创业史》,从“八十年代新一代”到当下的“小资”和“佛系”青年,青年始终是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进程的“同时代人”。一代代青年写作者在感受时代和表达自我中完成精神的成人式,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文学贡献新的话语与行动能量。

如何理解七十年青年形象的变迁?谁在命名和定义青年?今天的青年写作者如何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他们是否为文学带来新鲜的、破与立意义上的变化与可能?……10月22日,由《十月》杂志社、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的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上,包括李洱、贺绍俊、陈福民、刘琼、杨庆祥等在内的多位著名作家和一线评论家再度就文学与青年这一颇具社会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表示,“1980年之后的先锋文学潮,打开了中国文学另外的空间,拓宽了当代文学表现的空间。这场文学革命走出了莫言、余华、格非、马原、残雪等文学青年。80后可以说是新世纪的文学青年,他们更多沉浸在自我狂欢的青春文学中。”他着重提到了网络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空间的打开、新的载体的出现,对中国文学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在另外一个战场上开辟了一场文学革命。他认为,文学革命之所以发生,分为内部机制的原因和外部机制的原因。像100年以前的白话文运动,主要是外部机制催生的。发生在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潮的文学革命主要是内部机制催生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认为,“文学反映我们的时代。如果文学可以塑造我们的现实,或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生活,那么文学中的青年形象不仅仅只是时代或者现实的反映物,会超越时代、超越具体个人的环境,成为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表示,要谈论青年或者青年形象应该回到一个历史原点的时刻,青年形象、青年话语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产物。在他看来,中国的语境里面有两个作品是值得考究的,一篇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篇是吴趼人《新石头记》,一个强调文化的断裂,一个强调文化的延续,提供了两种现代的关于青年和青年文化的思路。他提到,青年话语和整个现代国家话语是完全捆绑在一起的,这种思想的起源就奠定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认为青年形象是引领时代的,要反哺老一代的文化。他还指出,一个人如果不能对历史负责任,就会死于历史的压力,并呼吁回顾到现代文学的发端时间,重新想象一个青春的中国。

作家刘汀一直关注的话题是“小镇青年”。他谈到,小镇青年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层面上都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个“小镇青年”指的是人群在文化状态、心理状态上不同于“城市青年”和“乡村青年”的划分方式。这个庞大的群体活跃在各种自媒体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着我们对于当下青年形象和国家形象的认知。在文学层面,“小镇青年”还没有特别有代表性的形象,已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小镇青年”与现实中这个人群的生活存在隔阂。“他们的心理、形象、精神状态与消费过程都是有待于我们去更好地书写、去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汤俏探讨的主题是“海外青年作家的写作”。海外华人文坛写作通常有两类:一种是回望故土,另外一种是对在地国生活的写作。但当下70后、80后作家的回望和写作与他们的50后、60后前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新一代的海外华语作家面对的东西方的文化冲突没有那么尖锐,更多的是游历、遇见、融入,他们是一种生活在双重边缘的双向的他者,呈现在他们作品里的中国书写、异国书写都是对于当代文坛的一种互证,共同呈现出当下的图景,这是海外青年创作的一个意义所在。(高凯)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