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民歌,唱出山山岭岭
发布时间:2019-10-21 11:20 |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虎花演唱土族民歌《拉仁布与吉门索》

“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一定是充满活力的民族,一个爱唱歌的人群是热爱生活的人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近日表示,在传统文化空间逐步瓦解、文化土壤正在流失的今天,民歌的传承尤为重要。要更好地保留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基因,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和民歌爱好者关注和珍视民间文化。

2018年,作为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列出的十五大工程之一,中国文联总负责、中国民协具体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被列入出版计划。各地民歌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纳入数据库工程,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撑。

随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的开展,截至今年9月,乌力格尔演唱经验交流会与蒙古语翻译培训活动、2018中国(米易)首届全国民间情歌大会暨中国颛顼文化研讨会、2018中国壮族歌谣会、2018中国江南民间小戏交流会、2019中国北方民间说唱交流大会等一系列社会宣传推广活动应运而生。通过在民歌文化生态良好的示范地区开展现场展示活动,展示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带动文化交流,同时梳理民歌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描绘民间文化未来的发展路径。

在地处湖北、河南、陕西交界处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歌手遍布全村的山山岭岭,能连续唱2小时以上民歌的有近百人。由于深受巴楚文化、秦楚文化及当地道教文化的影响,当地民歌南北交融,东西荟萃,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为全国罕见——这便是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的吕家河村。2008年,吕家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9月22日,在官山镇举行的“武当大明峰杯”《山歌越唱越快活》——中国·吕家河民歌会上,来自全国的120名民歌手身着民族传统服饰,轮番登台演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经典民歌,再次激活了民歌文化的生命力。

此次民歌会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参演民歌手覆盖陕西、内蒙古、宁夏、重庆等13个省区市,演绎了吕家河民歌、陕北民歌、漫瀚调、花儿等多个类别的经典民歌作品,展现了一场精彩的民歌盛会。

土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具有丰厚的民歌文化资源。由于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歌便是土族儿女传达生活经验、传递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今年27岁的杨虎花来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唱民歌是她从小放牛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次她演唱的《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也是土族国家级非遗项目。“很多人通过我的歌声认识了土族,这是民歌的魅力。”杨虎花说。

独弦琴传承人、京族博物馆馆长苏海珍则将京族传统音乐传播给了更多人。“在我年轻的时候,同龄人中会京族传统民歌和独弦琴的人不多了。”苏海珍告诉记者,独弦琴是京族传统乐器,它与京族民歌相伴相生。为传承京族传统音乐,苏海珍创办了独弦琴培训班,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火热开展,越来越多人前来报名学习,民歌传承也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此次和苏海珍一同登台的4个人都来自苏海珍创办的培训中心。

记者了解到,各地民歌手每年参加的演出不在少数,这也给民歌手的坚守带来信心。“看看外面的世界很有必要,这让我们彼此切磋,互相交流,坚定了传承、弘扬民歌的信心。”谈及民歌的传承,彝族原生态民歌手李成刚十分激动,“民歌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它是中华文化版图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块,我们要努力让民歌焕发光彩。”

民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源泉之一,是各族儿女交流感情、歌颂美好生活的民间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文化生态流变的过程中,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此次民歌会期间,中国·吕家河民歌会民歌文化主题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围绕民歌之乡文化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歌在当下的传承面临与时代脱节、受众流失、人才断层、变调走腔、游离本体等危机。”对此,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潘世东表示,要培植民歌保护、传承、转化的沃土,使其制度化、节令化、生活化、风俗化,形成政府引导、地方主导、歌手发挥主体作用、社会组织助推普及的保护体系。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音乐编辑朱智忠看来,要保护、传承和使用好方言。“方言文化有巨大的能量,它是民歌的原发点,蕴含万年不变的韵味。面对原生态民歌,民歌手理应具有文化自信。要坚持原汁原味的歌唱,减少舞台化的表演成分。”他说。

“要使民歌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线。”在研讨会上,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道出了众多专家关注的热点,与会学者纷纷针对民歌时代价值的挖掘建言献策。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一级作曲黄中骏认为,民歌的传承需要“强根”“弘优”和“激活”,强壮民歌文化之根脉,弘扬优质民歌之特色,激发民歌文化之活力。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吴凡建议带动年轻人参与传承,除了录制数字影像、建立民歌数据库,更重要的是让数据库“活”起来。“可以尝试建立VR虚拟实验室,让大众身临其境,感知民歌的创作场景,也可将民歌资源融入旅游线路设计,拉近民歌和大众的距离。”吴凡说。(记者 赵若姝)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