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都无比振奋、自豪。
同时,我们还会想起一个人——作曲者聂耳。
住在藤泽的“耳朵先生”
聂耳,原名聂守信,又名聂子义,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35年3月,鉴于当时国内形势严峻,聂耳到日本投奔兄长。同年7月17日,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岸的海浪,带走了这位天才音乐家的生命,他的人生暂停于23岁。
不过,短短几个月,聂耳在藤泽的时光还是十分融洽、愉悦的。
“鸟叫声,钟摇声,令居小孩的嬉笑声,他们两人熟睡的鼾声……多么寂静的乡村哟!”聂耳日记中的这段文字,寥寥数语,日本小渔村给他内心带来的平静、愉悦可见一斑。
同时,日记里还这样写道,“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我会到这样美的地方来安闲地住着,更没有想到会和日本人弄得这样亲切,居然住人家、吃人家……”与其喊大名,村名们更喜欢亲切地称呼聂耳为“耳朵先生”。
仿佛冥冥中的缘分
英年早逝,让聂耳的人生轨迹休止于这片他生活过的海岸,也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一段痛楚。1954年,村民们自发筹措资金,在海滩一角建造起一座聂耳纪念碑,此碑也成为了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1981年,聂耳的出生地与逝世之地——昆明与藤泽结为友好城市,每年7月17日聂耳忌日这一天,藤泽市民众都会举行“碑前祭”,在纪念碑前演奏《义勇军进行曲》,默哀并献花。
在聂耳逝世后的漫长岁月中,藤泽人仍以各种形式纪念着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天才音乐家。其中就有一位,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用手中的笔杆,坚定、持续地表达着内心的缅怀之情,他就是75岁的日本作家冈崎雄儿。
1935年,冈崎雄儿的父亲在聂耳进修的学校执教,虽然只是擦肩而过,却如同冥冥中的一种缘分,让冈崎雄儿至今都唏嘘不已。
谈及创作契机,冈崎雄儿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从事的是日中贸易工作。在1995年第一次访问昆明时,他去了趟滇池边的聂耳墓园。就在那墓园里,他突然想走进聂耳,了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此,冈崎雄儿便开始着手聂耳研究,除了广泛掌握中日文文献、影音资料,他还实地探访了聂耳在昆明、玉溪、上海、北京等地的居所,并与聂家后人、亲友及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近日,冈崎雄儿创作的《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一书出版,此书自撰写伊始到最终出版,耗时整整20年。
《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
展示聂耳更多“人”的属性
中国音乐史学家、《聂耳全集》(增订版)常务副主编向延生曾评价,冈崎雄儿特别注重展示聂耳作为“人”的属性,突出了聂耳充满年轻人朝气的特点。
与其它作品中更偏重于英雄传奇的介绍不同,冈崎雄儿的笔下,聂耳也是我们熟悉的“北漂”、“东漂”青年,有热恋有失恋,有自信有自负,幽默又风趣,喜好表演斗鸡眼、转耳朵等“绝技”,但同时在作曲学习方面又相当认真、刻苦,是个深受大家喜欢的小伙子。
从事研究的同时,聂耳身上有很多特质、闪光点,也影响到了冈崎雄儿本人。对冈崎雄儿来讲,最震撼之处,是聂耳在国难当头之际,能毫无畏惧地奉献着自己的正能量。
聂耳喜好表演斗鸡眼
愿美好回忆永不褪色
聂耳死时,正值中日关系恶化,一时引发外界各种猜想,比如“谋杀”一说。
据朝日新闻报道:“寄宿于东京神田今川小路中华民国青年会宿舍的学生聂守信24岁,十六日下午二时左右在神奈川县鵠沼海水浴场游泳时失踪。下落不明!”
在《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中,作者这样写道:据横滨气象台记录,当天下午两点的气温为29.1度,东南风,风速每秒3.3米。这种风速属于风力二级(轻风),在陆上的话树木枝叶会不断摇摆,海水的话“出现小波浪,浪头平缓”。从常识来判断,鹄沼海岸比有气象台的横滨更接近大海,所以风会更强一些。冈崎综合了聂耳日记书简、相关人士的访谈后认为,数年前聂耳的健康状况不稳定,脑部曾经有过疾患;特别是戏水区域水流复杂,存在意想不到的危险……“玩潜水游戏的时候,有可能身体产生突发状况,失去意识而被海浪卷走,因此溺死。”
无论如何,聂耳在藤泽的生活是愉悦而难忘的。冈崎雄儿最大的心愿,也莫过于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往来,融洽地开展最淳朴的交流。
“我们要越过‘谋杀说’的旧时代,让我们两国人民彼此加深友谊,携手进入一个新时代,” 冈崎雄儿说。
部分资料来源于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