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亲子音乐剧现场
人民网北京9月24日电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部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将于9月28日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首演,首轮演出10场,陪伴观众朋友们欢度“十·一”假期。作为一部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的服务对象会向更低龄的孩子倾斜,而作为一部全年龄的戏剧作品,它会让小宝宝看不费解,大孩子看不幼稚,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们,则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生命感动。
全家共赏 搭建亲子沟通桥梁
《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作为中国儿艺首部亲子音乐剧,用简单活泼、又具艺术品质的表现形式去寓意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在整个观剧过程中, 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欣赏、互动;在走出剧场后,孩子们仍愿意与家长交流、思考,在家长的引导下共同成长。
此次《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的受众年龄向低幼孩子倾斜,也是国家一级编剧冯俐一直的愿望——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创作适合他们观看的不同的戏剧作品。她表示,这部戏最内在的东西是生命的力量,是爱的力量。整部作品不仅充满了浓厚的母爱,还表达了孩子对于母亲深深的依恋。孩子在看完这部作品后,会不断地思考,并随着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答案。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音乐剧专业的国家一级导演焦刚在创作时,希望将音乐剧的元素更多地运用到儿童剧中,他认为歌舞形式对于孩子而言,更有亲近感,作品中的一些情感、一些哲思也会更易被接受。在谈到“亲子音乐剧”之于家长和孩子的意义时,焦刚表示,戏剧就是一个桥梁,架起孩子通往认知世界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艺术家和父母,甚至社会上的很多人都需要尽力把这个桥梁建得更加宽广。孩子在和父母的沟通中,逐渐了解这个世界,正如这部作品,以小见大,从一个毛毛虫去看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过程。
视听同享 返璞归真感受爱的温暖
在《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的创排过程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就是“暖”。因此,作曲章澍也一直寻找用温暖的音乐来诠释作品。“我们的剧本不断的在强调‘好暖’,这是一种感受母爱的内心温度。温暖也有不同的温度,故而不同的片段也会有不同的温度,可以说这次的创作就是很有温度。”为了让整部作品轻松有趣,作品中还加入了不同的音乐元素:例如用了一个大号(Tuba)的音色去表现蚕宝宝吃东西的过程,刻画出胖胖的、可爱顽皮的蚕宝宝的形象。音响设计朱珺也在作品中添加了多种幽默的音效,希望给观众在熟悉的环境中带来新鲜的体验。
为了让观众在返璞归真中体会生命最原始的力量,舞美设计冯磊将整个舞台铺满了“叶片”,观众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 ,跟随“蝶儿”一起开启了寻找妈妈的旅程。每片叶子的叶脉都用荧光色绘制,随着灯光的变幻,营造出梦幻的效果,正如冯磊所说,每个成人心里都藏了个孩子,这种斑斓的呈现并不仅仅是为孩子设计的,而是每个人心中所拥有的世界的映像。灯光设计孔一帆、多媒体设计包尔温和舞台监督陈维泮也将这种自然、梦幻的氛围营造得更加逼真,舞台上的多媒体投影打破了整块屏幕的限制,甚至每个叶片都是一个小的投影幕,让舞台的空间时而深远,时而近在咫尺。
放飞想象 用情感触发共鸣
为了给孩子的想象力留更大的空间,《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摒弃了装扮性的表演方式,转而探寻人物性格发展和情感浓度的表达。形体设计余辰曦也为演员设计了区别于舞蹈的肢体表达,用肢体去表现内容,传递情感。而在剧中,演员会随时变换自己的角色,因此,人物造型设计赵金铭选用了突出生命力、自然、本色的表达方式,用了叶子、蝴蝶翅膀的脉络线条去塑造形象。
当表演者与观众的接触越深入时,往往思想与情感的传递也会更加深入。《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汇聚了赵妍蝶、栾晰、王瑶、常若曦、段孝耕、翁杨、周佳云子、徐元博、郅惠9位实力演员,将互动融入在了表演之中。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王瑶不仅在演技上为青年演员做出了榜样,也将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精神带进了剧组。为了更真实自然地表现蚕的生活状态,寻找剧中将蚕作为孩子一般的母爱,剧组还专门养起了蚕宝宝,伴随着排练的深入和蚕宝宝的成长,演员们也更加融入自己的角色,收获了自身的成长。
媒体见面会现场,《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剧组展示了剧中的精彩片段。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表示,这部戏是近年来剧院重视小剧场原创作品创作的又一部新作,它既是一部充满了温情的童话,又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理。这部戏的观众的定位虽然面向低幼的孩童,让孩子们在这个童话世界里去感受爱的伟大和温暖,但成人却可以从中思考这个世界所有的生命是如何延续的。这既是一部童话,但我们更希望它是一部亦真亦幻、尽善尽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