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责任比荣誉更重”(艺术生涯·“梅花”这样绽放 ③)
发布时间:2019-09-06 10: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冯玉萍《孝庄长歌》剧照。

  见惯了舞台上的各种扮相,第一次见到台下的冯玉萍。

  她身着一袭深紫连衣裙,优雅端庄,笑容可亲,一开口,宽宏甜亮的嗓音就透出名角的风范。那特殊的音色,令人马上想到吴秋香、喜莲、王婆,想到韩英、谢瑶环、穆桂英……她在评剧舞台上演“活”了的一个个角色,似乎又浮现眼前。

  作为当代评剧的领军人,冯玉萍最先接触的曲种却并非评剧,在被沈阳评剧院录取前,她几乎对评剧一无所知。

  但她有一副好嗓子。能成角儿的人,都得能亮嗓,用过去戏班里的话说,这叫“老天爷赏了这碗饭”。不过,不同曲种需要的嗓子并不一样。评剧需要的,是“大嗓”。

  1973年冬天,在沈阳北市场一间极其平常的排练场,传出小女孩演唱的声音。一位老师模样的中年妇女循声望去,走到近前,摸着小女孩的头说:“这孩子,这大嗓就是唱评剧的料……”

  这便是冯玉萍与恩师花淑兰的相遇。这相遇,将她领入评剧的世界,一唱便是46年。

  在人们看来,冯玉萍的艺术之路,可以说走得十分顺遂,令人羡慕。三次获得梅花奖这个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成为评剧界获得梅花大奖的第一人,也是当选中国剧协副主席的第一个评剧演员;三度梅剧目《我那呼兰河》的艺术性及影响力更是胜过奖项本身,第一次让沈阳评剧走出一隅,唱响全国。

  面对这些,冯玉萍却说:“责任比荣誉更重。”

  第一次获得梅花奖,冯玉萍29岁,在评剧现代戏《风流寡妇》中饰演40来岁的寡妇吴秋香。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她,将这位善良、贤惠、勇于抗争的新时期农村妇女演得活灵活现。

  获奖当然激动,但冯玉萍怀着一颗谦逊的心看待这件事:“我并不觉得自己的表演到了这么好的程度,评委老师们可能是看中了我的成长空间,想鼓励我。”

  那时候,她一直在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大学中文系课程,这对她理解故事、塑造角色很有帮助。评委们一致认为她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欣赏她的进取心。

  评委们没有看错人。首次获得梅花奖后,冯玉萍的求知渴望愈发强烈。1997年,她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被顺利录取。在这里,她不停地汲取着话剧、影视表演的精粹,功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冯玉萍说,自己不是用肢体、语言去演戏,而是用脑子。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她的表演风格变了,更加追求“角色内心的饱满度”,追逐情感表现张力。

  第二次获梅花奖,可谓水到渠成。那年,冯玉萍40岁出头,在《疙瘩屯》里演20多岁的小媳妇喜莲,再次展现了她的可塑性。对此,冯玉萍自己的感想是:“这一次,我真正懂得刻画人物了。”

  第三次获梅花奖是在2013年,冯玉萍扮演《我那呼兰河》里的王婆。这部由萧红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改编的评剧,还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华大奖。

  三出戏堪称是中国评剧现代戏探索的扛鼎之作,也被人们称为冯玉萍的“东北女人三部曲”。

  评剧发源于冀东平原,它的腔调与东北人泼辣、开朗、粗犷的性情结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因而有评剧“生于唐山、长在沈阳”之说。冯玉萍的出生日期,与沈阳评剧院的成立时间只隔几天。她就是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之下,与沈阳评剧一起成长起来。她的艺术灵感,也从未远离东北这片土地。2015年初,“冯玉萍艺术工作室”成立,推出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孝庄长歌》,仍是取材于这片土地的历史。

  虽然被视为“花派”传人,但冯玉萍并不墨守成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她的艺术观,那就是“融合”。

  学戏的过程中,她先后受到过韩、花、筱三派宗师的言传身授,“花派”本身也是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她不仅实现了戏曲流派之间的融合,也一步步实现戏曲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我那呼兰河》融入了话剧、舞剧的元素,比如主角出场时的斗篷三人舞,以及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群舞。《孝庄长歌》的场面铺排,更是呈现出影视化特征,也有大量的舞蹈。这样的大胆创新,并非毫无争议。但冯玉萍坚持认为,评剧必须跟着时代迈步。

  为了推广评剧,冯玉萍可谓不遗余力。几年前,电视综艺《伶人王中王》开拍,因为有演员生病不能参加,剧组临时找到冯玉萍,请她救场。所有演员里,她是获过梅花大奖的资深前辈,完全不需要靠这样的节目证明自己。何况,这也是有风险的——赢了,人们觉得理所当然;输了,声誉还可能受影响。但冯玉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说,自己如何没关系,只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人知道评剧。

  40多年间,外界的各种诱惑不少。1988年,她在梅花奖颁奖晚会上唱了一首《黄土高坡》,有人听后建议她改行去唱歌,并保证这将比唱戏更出名、更赚钱,但她婉拒了。中戏毕业后,面对机会更多的北京,冯玉萍一天都没耽搁,义无反顾地回到沈阳评剧院,回到她原来的家。2000年,某大学的艺术院系向她伸出橄榄枝,高薪加高职称,这是多少人向往的待遇,冯玉萍还是留下了。她用一生,证明了自己对评剧的坚守。

  《孝庄长歌》中,有这样一幕。康熙皇帝问:“奶奶,您心里苦吗?”孝庄摇头。康熙皇帝又问:“您心里疼吗?”孝庄又摇头。康熙皇帝再问:“您心里甜吗?”孝庄回应:“都有,都有……”

  这段对话是冯玉萍亲自写的,也是她从艺40多年来,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她习惯把自己比作海绵,无时无刻不从事业、生活中汲取能量,然后又一次次加倍归还给生活。

  “戏曲演员不可能永远年轻,但只要好好传承,戏曲艺术一定会青春永驻。”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05日 20 版)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