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缺少茂腔味还是茂腔吗?新编茂腔《失却的银婚》引热议
发布时间:2019-08-28 09:42 |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新编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在山东省进行巡演。对于这出新戏,业内和网友褒贬不一。有媒体评论称其“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有网友指出这的确是一出“好题材”的“好剧目”,但唯独“不是茂腔”;也有专家对其唱腔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异议,认为新创不是随创随丢。

据悉,《失却的银婚》是一部由诸城市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创排的新编茂腔现代戏,2016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此后在山东省内多次进行展演。

“推陈”就是“砍树”?网友意见不一

茂腔是山东的独有剧种,主要流行于胶东地区,诸城便是其发展重镇之一。也正因如此,诸城的这一新编茂腔戏——《失却的银婚》一经演出,便引起戏迷和部分网友的关注,尤其是唱腔方面的大幅度改革,网友的争议颇多,褒贬不一。

图为网友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有网友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革新是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值得肯定的。网友@宝山表示,推陈出新,大胆创新,茂腔才有活力,老腔老调只会被淘汰;继承不是停滞不前,只有改革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对于部分观众的质疑声,网友@字智硕.号文瀚桂杰表示,整天批《银婚》的您,创造一个精品,拯救一下茂腔呗。网友@吕韵王惠田认为,你们就这样老腔老调地坚守吧!用不了五十年你们就不用守了。

图为网友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也有网友认为,“推陈”不该“砍树”,“出新”也不是“嫁接”。网友@亥哥对《失却的银婚》的编剧、导演、表演和唱腔作了正面肯定,同时认为改革不能乱来,直言该剧不是茂腔,他表示,看了诸城的两出戏,感觉如下:本子好、导得好、演得好、唱得好!可惜不是茂腔!茂腔是有魂的,她之所以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扎下根,那可不是随便一写、随便一唱的!改革是必须的、是对的,但不能瞎改、乱改。

作为一名茂腔从业者,网友@海对《失却的银婚》似的创新表达了困惑:“地方戏是唱给当地百姓听的,一段‘大悠板’就能瞬间把当地百姓带进戏中。‘大悠板’就是‘郑月素’,就是‘裴秀英’,就是《潼台府》里的‘八夫人’。其他剧种的慢板固然好听,但它始终不是‘郑月素’,不是‘裴秀英’,不是《潼台府》的‘八夫人’!创新不假,改革不假,借鉴不假,但是茂腔没有茂腔味,何谈茂腔?作为一个茂腔人,感觉非常迷茫,照着这个改法,我还能唱几年茂腔戏?”

网友@断桥残雪从一个茂腔戏迷的角度,对《失却的银婚》为代表的茂腔创新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表示了担忧和惋惜,他坦言,近两年来,一次一次的所谓改革,“刀劈”了茂腔,也“砍伤”了茂腔戏迷的心,希望这所谓的改革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改革,也希望茂腔的老艺术家们做好传帮带,更要把好关,不要让茂腔越走越远。

图为网友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新编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相比传统剧目,在音乐和唱腔上做了较大调整。在这部新编戏中,杂糅了吕剧等其他地方戏的许多声腔因素,而传统茂腔的板式和曲牌被弱化了。同时,该剧的主创团队中多数人并非出身于茂腔。这不禁让许多观众感受到这部戏是创新了,但缺少了茂腔味。

图为新编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演出视频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专家:向后拾传统,向前有传承,新创不是随创随丢

2018年7月,新编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著名作家莫言在现场观看后表示,该戏演得非常好、非常感人,剧本写得高潮迭起,唱词字斟句酌,但是作为一个听惯了茂腔的“耳朵”,听到唱腔方面大幅度改革,略微有点不习惯,偶尔在里面出现一个茂腔的旋律,感觉特别亲切。

同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文章《让好政策更好地促进戏曲艺术全面发展》。文章指出,《失却的银婚》整体创作比较成熟,但是来自茂腔文化生态的戏迷观众却给予了强烈批评,特别是音乐创作超越了传统茂腔审美的限制。这是剧团建制不完整导致的艺术创作力出现偏差所致,也是创作团队对于茂腔发展定位与地域群体出现偏差所致。文章表示,作品的论争进一步提示出当前创作更应该审慎地面对戏曲题材、风格以及创新手段、创新效果,进一步倡导理性创作、激情演出;向后拾传统,向前有传承,让新创不是随创随丢,而成为戏曲传统的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

对于传统戏曲特别是地方戏的创新,有不少专家曾发表论述。普遍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刘敏在《中国文化报》上曾发表文章《文艺创作攀登“高峰”需锤炼基本功》。他指出,文艺创作要创新,但不能盲目求新,要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在符合艺术品种特色和题材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新”并不等于“好”。创新不能失去艺术本体,不能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追求所谓的“唯美”。特别是地方戏,你把别人的东西都借来了,结果自己本体的东西没了,你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姜宁 王龙龙)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