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我欠社会很多文学的债
发布时间:2019-08-22 10:18 | 来源:中新社


“事实上,作为一名作家,我觉得自己欠下社会很多文学的债。”21日,刚刚以最高票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现身此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对于自身的文学创作,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作家言语质朴而深沉。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梁晓声 中新社记者 柯小军 摄

20世纪80年代初,梁晓声发表《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成为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转向为平民代言,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等都成为他关注的对象,这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虚构写作和《中国社会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非虚构写作中都有体现。

“不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文学的关怀是永远不该缺位的,这个关怀应该是对于所有人的。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自认有这份责任,但是我感到自己有很多应该写的、想写的,还没有写。”梁晓声说。

对于平民视角的梁晓声而言,马路上的外卖小哥、送水工人,来到家里的维修工人,都非常值得去了解、去理解,“我愿意和他们聊,想知道他们的想法、目标、心情,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有责任写点儿什么。”

于是,谈及几天前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梁晓声直言,创作初衷就是“欠下社会很多文学的债”,“我要把这众多的人写出来”。

这部荣膺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的《人世间》,被誉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故事的字里行间,处处承载着梁晓声关于生活原点的记忆。

“《人世间》记录了他们的影像,这些在变迁中的人们,我相信每一扇门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中国故事,我们的社会有太多值得去记录的。”

梁晓声认为,对于作家而言,以35岁为界,应该在其后的创作中将目光转向“他者”,“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梁晓声表示,希望当代中国青年更多地去了解当代中国,“我们的年轻人很多愿意跟随影视作品穿越回古代,但是谈起20年前的中国却知之甚少,我觉得青年们应该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遥远的曾经和当下的繁荣强大,还有到今天的中国,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这很重要。”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