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节能服务进企业暨钢铁行业节能技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企业代表和相关专家齐聚一堂,试图寻找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路径。
有数据显示,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钢铁行业距离“达峰”还有多远?如何从峰顶转向“下坡”?四川钢企又该如何在其中贡献力量?
一问
钢铁行业已经碳达峰?
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峰值,来到由增转降的拐点。在交流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殷瑞钰抛出一个观点:“初步判断,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已经进入峰值平台期。”
殷瑞钰拿出一张图表:中国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2014年达到了17.31亿吨,随后开始呈下降态势。近年来由于粗钢产量猛增,碳排放总量有所回升,但增幅仍明显小于粗钢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吨钢排放量的大幅降低。”殷瑞钰列出数据:从1991年到2019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吨钢排放量从3.91吨降低到1.63吨,碳排放总量的增幅(4.85倍)远低于钢产量的增幅(13.02倍)。
不过,殷瑞钰也坦言,对峰值的这一判定,是基于“不增加钢产量”这一大前提。
从国家层面来看,“去产能”成为近年钢铁行业一大关键词:去年底,工信部提出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十四五”时期,将严格执行禁止新增产能的规定。
近年来,四川的钢铁企业也按照“产量不高于去年”的原则,严格执行限产政策。不仅如此,今年5月召开的2021年四川省钒钛钢铁发展论坛上,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发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列出“双碳行动”时间表:四川钒钛钢铁产业将力争在2035年减碳30%。
压力不小,但“早达峰,早受益”——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高级顾问张邦绪说,目前,国家相关部委正开展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研究,“钢铁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基本定调。国内已有省份出台政策,对于已经达峰、绿色环保的企业,错峰生产时可“不限产、不停产”。
二问
“下坡”的空间有多大?
“达峰容易‘下坡’难,越早达峰,越能给‘碳下坡’乃至碳中和留出回旋的余地。”这是殷瑞钰急于求解“峰值”的主要原因。
这个“坡”再难也要下。问题是:“下坡”的空间有多大?殷瑞钰提出脱碳化思路:资源脱碳化、能源脱碳化和生产制造流程脱碳化。
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节能协会冶金专委会主任委员李新创看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是钢铁行业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提升能效、应用突破性碳技术、大数据强化管控等。
企业探索正在推进。10月14日,攀钢集团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试点项目——“钢铁大脑”二期项目正式启动,由人工智能取代手工操作,每生产一吨钢就能节约一公斤以上的钢铁料。川内其他钢企也都在积极布局减排路径。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过多年发展,钢铁行业传统工艺、工控手段已趋于行业极限,更大幅度的碳减排面临瓶颈。
“单靠钢铁行业自身实现碳中和极其困难。”殷瑞钰做的一项模型分析显示:以17.31亿吨碳排放为峰值线,在采取各种极端理想化的减排措施之后,到2060年,还有约1亿吨排放量无法被中和。
他表示,必须依靠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高度关注分阶段分产品开征碳税、出台脱碳化负面清单、制定碳规划等。
三问
“短流程”是否越多越好?
前不久,泸州鑫阳钒钛项目两座电炉全面投产。该项目使用超高功率电弧炉,实现了超低排放。
利用废钢炼钢的电炉炼钢,被业内称为“短流程”炼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给出的数据中,相较于“长流程”炼钢,“短流程”炼钢的吨钢空气消耗量、生产系统废气量、除尘系统废气量、吨钢废气排放量的削减率,都在77%以上。目前,美国电炉钢占比达50%,而我国的电炉钢占比仅为10%。
这一领域,四川其实独具优势——去年,我省电炉钢产量达到1200多万吨,占比达到40%。今年7月,四川冶控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整合省内8家短流程炼钢企业,炼钢规模达1049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短流程炼钢集团。
但短流程炼钢企业是否越多越好,甚至完全取代长流程钢厂?
“不能作这样简单的判断。”张邦绪说,短流程钢厂发展受到废钢资源和电力供应的制约,目前我国每年废钢增长量仅2000万—3000万吨,短流程钢厂“无米下锅”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四川钒钛资源丰富,“只有依靠长流程炼钢,才能冶炼出钒和钛。”
“整体来看,四川钢铁行业的结构是合理的,没有必要盲目加大短流程钢厂比例。”张邦绪说,在四川钢铁行业3200万吨产能中,长流程有2100万吨、短流程有1100万吨。目前当务之急是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在现有结构框架下进行产能置换。(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