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阐述法治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锁定“一极一源”,成渝新格局新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1-10-25 09:46 |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锁定“一极一源”,成渝新格局新在哪里?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本次公开发布的《规划纲要》全文,有哪些亮点?成渝新格局新在哪里?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等。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

乘势而上 携手共建经济圈

如何全面认识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果?对此,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

形成“1+4+7”政策体系

务实推动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记者:从去年初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正式公开发布《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意味着什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郑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经略西部腹地、拓展回旋空间、完善区域布局、促进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了川渝两省市新的时代使命和发展重任。《规划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新的战略机遇,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推动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实;有利于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引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带动区域全面提升、整体跨越;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协同重庆统筹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进一步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有利于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记者:落实《规划纲要》,我省有哪些具体举措?

郑备:省委省政府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时代四川改革开放的总战略、总牵引、总抓手,切实把《规划纲要》转化为四川方案、四川行动、四川举措,扎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认真学习领会。全省上下深刻领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系统谋划部署。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决定,制定4个实施意见、7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形成“1+4+7”政策体系。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省“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引领,统揽各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规划纲要》明确的建设任务,逐项梳理细化,由省级领导牵头按照“清单制+责任制”务实推动。

推动重点突破。抓极核主干建设,推动成都高质量建设“三区一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抓南北两翼,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抓新区建设,在成都、绵阳、宜宾、南充规划建设省级新区,“一区一策”量身定制支撑政策;抓毗邻地区合作,探索跨区域融合发展经验路径;抓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一批交通、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全力推动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抓政策协同,推动两省市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等领域制度衔接、标准统一。

滚动实施川渝共建重大项目67个

联合发布210项“川渝通办”事项

记者:川渝合作有哪些创新举措?

郑备:创新举措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建立了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共同设立交通、产业等专项工作组,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运行机制。

制定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政策文件。联合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共同印发工作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协同推进20个重点规划或方案编制。

搭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合作平台。规划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10个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合作功能平台。

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滚动实施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截至9月底,已开工64个、累计完成投资1866.8亿元。

推出了一批企业关心群众期盼的便民举措。联合发布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6项便捷生活行动。

记者:继续加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工作?

郑备:一是协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支撑国内循环的区域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大平台。

二是协同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联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是协同推进重大事项突破。协同实施一批夯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共建一批高能级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重大改革,推进产业、人才、土地、投资等重大政策协同。

四是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在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川渝合作机制,加强两省市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合作,广泛凝聚共识与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新地位

“一极一源”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对近年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有对未来的高度期许

《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位描述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怎么理解“一极一源”?新的动力源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解读说,“一极一源”,既是对成渝地区近年来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包含了未来对成渝地区的高度期许。在他看来,成渝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联系密切,近年来吸引了大量高端要素,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和开放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有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增长动力。

“‘增长极’与‘动力源’互为表里。”史育龙进一步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快速增长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吸引高端要素形成创新策源地,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链组织形成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托自身强大的产业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并通过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在与周边地区融合互动过程中,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增长动力源,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一极一源’的表述,是中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布局。”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经济组副组长丁任重说,这个布局就是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打造长三角、粤港澳、成渝、京津冀4个经济发展增长极,共同支撑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

丁任重认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描述,与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形成重要呼应。这既表明中央希望成渝地区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带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初衷,也体现了与现有国家重大区域、流域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规划的三大增长极,共同负有带动长江全流域、联动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战略使命。

新的动力源如何打造?川渝两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新驱动。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今年5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40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省科技厅厅长刘东认为,这释放出极强的信号:川渝共筑科技创新“一座城”,科技合作将驶入快车道,协同创新将跑出加速度,“创新活力的汇聚,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不竭动力。”

新使命

三个有利、有助

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要有更多担当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三个有利、有助的表述,是对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意义作进一步深入表述。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史育龙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接近1亿人,经济总量近6.3万亿元,是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因此,要在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注意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不久,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譬如以前以出口贸易为主的格局正在变化。而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重大决策部署,可谓恰逢其时。”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成渝地区,正好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内循环”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内发展的最大回旋空间,这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载的政治使命和战略摆位。“换句话说,正因为有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才有了更准确的发展定位。”汤继强说,这意味着,川渝两地的发展,今后不能局限于区域思维,要从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高度去设计,比如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重大项目一体化、核心优势产业一体化等。

新路径

九大任务

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是唱好“双城记”的破冰之举

《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九大任务。在丁任重看来,对比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的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有同有异。

先看相同点。上述4个区域都是跨区域经济区,既然跨区域,就需要协调协同发展,因此中央再三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统一部署、一体化发展,从具体任务安排看,协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4个区域基本一致,都突出协同。

再说不同点。首先,中央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3个地区要求“率先”发展,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加快”发展。“这是因为我们所处发展阶段不一样,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3个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增长动力源,而川渝地区经济总量加起来只占全国的6.8%,比重还很小,差距还很大。”丁任重说。

其次,中央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3个地区强调“国际国内协同发展”,“因为他们国际化程度高。相较而言,对成渝更多强调融入国内大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主要强调开放基础设施建设。”丁任重说,对成渝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与此同时,完成好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具有本土特色的任务。

汤继强认为,尽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当前经济实力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差距明显,但近年后发优势明显,依托其综合匹配优势,完全可望释放出我国重要内陆腹地的巨大潜能。“后发优势,可以少走一些别人走过的弯路,在新发展理念下,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起步。”汤继强说,《规划纲要》提出的九大重点任务,对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循环来说,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从任务安排来看,川渝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唱好“双城记”的破冰之举。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

用好4个优势

推动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一年多以来,川渝两地在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接受了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

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

也是需要担当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

记者:《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应如何理解其重大意义?董建国: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需要担当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规划纲要》出台,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要求、阶段发展目标、作用、战略定位、工作原则、重点任务等内容,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绘就了清晰的蓝图。

记者:《规划纲要》印发后,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家层面给予了哪些重大支持?

董建国:《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指导,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两个方面。

重大政策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双城经济圈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四“极”列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此外,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成渝地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两江新区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重庆四川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大事,也获得国家层面大力支持。重大项目方面,成渝中线、成达万、渝万高铁启动建设,渝西高铁可研报告正开展评审,渝宜铁路已完成预可研审查,重庆新机场已通过国家民航局选址评审,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哈密至重庆特高压输电通道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嘉陵江、乌江航道整治等项目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十四五”水运规划。

“十四五”期间

推动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

记者:一年多以来,川渝两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董建国: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推动两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年,川渝两地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较2019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9951.89亿元,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2%。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38998.66亿元,同比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5.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合作机制高效运行。建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人员互派、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互派两批共201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交流。

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协同推进重点规划编制工作,配合国家部委编制的7个规划(方案)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印发,其余总体进展顺利。两省市首批共同编制的13个规划(方案)有序推进。滚动安排2021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截至9月底,已开工64个、累计完成投资1866.8亿元。制定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提出6个方面16条便民政策举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战略任务初显成效。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推动;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积极推进;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新进展;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多点突破。

记者:下一步,结合“十四五”目标任务,重庆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董建国:“十四五”期间,重庆将进一步树牢“川渝一盘棋”思维和“巴蜀一家亲”理念,发挥产业、区位、生态、体制4个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用好产业优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四川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用好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努力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联动四川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用好生态优势,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联动四川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用好体制优势,建设城乡融合的西部直辖市。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联动四川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欣忆)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硕博生奔赴大油田,… 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开幕 打开艺术奇… 我国首个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加速… 九寨沟游客未买玉石被导游骂到浑身… 四川疾控:与近期病例轨迹有重叠的… 备战冬奥会 四川18人入选国家集训… 来自四川的“跳水女皇”高敏转型之… 美丽四川建设年轻干部培训班开班
推荐文章
截至三季度末—— 普惠小微贷款余… 拿什么守护“夕阳红” 水下机器人 极地显身手 护航高质量发展 积极财政冲刺全年… 截至三季度末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 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积极信号密集释放 银行开户变难为哪般 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绿色交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