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聪明的大脑”全天候管理城市肌体运行,用四通八达的信息化平台感知城市的风险隐患,用牢固的基础设施打造安全防线,让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和高效完善的社会治理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成都正在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内,成都将在全市261个镇、街道完成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推进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提升广大市民的安全感。今后五年,成都将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全面构建智慧韧性安全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2021年开工建设16个项目,2025年建成24个智能化项目,全力确保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市民更安心。
智能便捷的城市管理系统
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根据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方案,我市将全面部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治安防控、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设施,推进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形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做强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
建设智慧安防社区管理平台,逐步扩大智慧安防小区覆盖范围。建设智慧急救信息系统和智慧应急平台,提升突发事件指挥调度、模拟仿真、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中心。
今年,完成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搭建,实现城市运行“一屏观、一网管”。智慧安防小区覆盖全市30%城镇人口,全覆盖开通应用“社智在线”平台。构建智慧应急平台,实现城市安全运行管理领域重点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接入融合。
高效及时的灾害防治系统
将建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及时的自然灾害预报能有效减轻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根据方案,我市将建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逐步消除城市排水不畅和路面积水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水淹停车场”“城市看海”现象。
规划建设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批简易应急避难场所,确保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建设成都市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今年,完成地震监测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65%以上。
推进岷江、沱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心城区防内涝能力提升工程,畅通城区微小水系,基本实现大雨不积水、暴雨不内涝。出台《成都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完成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建成直观展示各类自然灾害以及预警情况的“一张图”决策支持系统。
牢固坚韧的城市安全防线
今年实施中心城区第一批配电网改造项目215个
电力是居民生活和产业生产的重要能源,成都将提升电力中断应急抢修响应处置能力,实现中心城区用户年度供电可靠率99.99%。与此同时,加强特种设备数据资源清理,强化电梯年检动态预警,电梯年检实现全覆盖。
升级成都市化工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监测预警平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安全风险监测监控率达95%。新建城市消防队站20个,提高消防站响应、救援、指挥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重点食品品种可溯源率达100%,本地生产国家基本药物抽验合格率达99%以上。
今年,组织实施中心城区第一批配电网改造项目215个,推进正府街、东风路等区域共计100平方公里配电网建设改造,中心城区户均平均停电时间由1.67小时缩短至1.4小时。建成1个一级消防站、4个二级消防站,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全覆盖。
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今年持续开展“净网”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传统盗抢骗犯罪,健全完善风险预警评估、联席会议、数据化导侦、合成侦查等机制。
今年,持续开展“净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网络水军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梳理排查化解突出信访问题清单,推进成都大运会等风险隐患清零,力争提前完成2752件重复信访事项化解任务。
现场直击
点位: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地震监测技术中心
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65%以上
在市应急管理局里,地震监测技术中心的几个大屏幕上正在显示着成都全市的地震监测信息。该中心由地震前兆系统、地震遥测系统、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和地震预警系统组成,对成都地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地震,这些系统都会及时监测到,在报警终端发出报警信息,并且在屏幕中实时反映出相应的数据和图表,供决策参考。”地震监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徐华全告诉记者,要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必不可少。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中明确,要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新建、改造4个地震监测预警台站,在46个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区域安装地震预警终端,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65%以上。据徐华全介绍,这项工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比如学校、医院、商场、一些大型厂矿企业等人员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地震,这个终端台网中心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后就会发出警报。”徐华全介绍,地震发生后,通过系统发布预警,市民群众一旦收到预警,采取措施就可更充分。
部门探访
今年内全市261个镇(街道)将全面完成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中还明确,要整合有关职能部门业务系统的各类自然灾害实时数据,建设统一的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平台,整合信息发布资源,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实效性。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林学军表示,该平台已雏形粗现,在安全风险预测预警、事故规律挖掘、应急救援决策分析、重点行业领域形势研判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这一综合性集成应用平台依托成都市卫星遥感监测、视频融合、语音识别与控制、人口热力图数据服务等支撑平台,融合应用防汛、气象、公安天网、环境监测、市场监管等部门应用,搭建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框架,覆盖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应用领域,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的大数据综合应用。
“自然灾害的预警平台对接市级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实时对自然灾害的数据进行汇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预警的能力。”林学军表示,下一步还要完善洪涝灾害、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内容,未来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该平台将及时进行预警发布。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中明确,要推进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组建镇、街道综合性救援救助队伍,逐步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有机制、有场所、有机构、有人员、有应急队伍。据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处副处长徐伟介绍,按照相关工作安排,成都将在今年内,以镇、街道为单位,在全市261个镇、街道全面完成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
目前,市应急部门对全市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初步统计,全市共有应急避难场所2464个,总面积有2383余万平方米。在救援队伍方面,正在加快构建以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骨干,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辅助,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专家应急救援队伍为支撑的成都有特色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下一步,成都计划在两年时间内,重点提升救援基础能力,在打造尖刀拳头力量上下一番功夫,进一步健全军地救援力量的协同联动。与此同时,要加强军队、社会志愿者、专业队伍之间的共训共练,开展技能比武,采取机动拉动的方式,提高救援力量的总体能力;开展一些常态的应急化演练,来提高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成都日报记者 田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