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成都新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新考验、新机遇?昨日,市新经济委上线《成都面对面·党风政风热线》时表示,疫情既给我市新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带来了机遇,比如说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消费等等业态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截至7月底,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全市新经济企业注册数量是41万户左右,注册资金4.37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9.8%和18%。
“1—7月新增新经济企业注册数60595户,可以看出成都新经济企业数量保持着较快增长。从质量上看,目前已有122家企业达到准独角兽标准,7家企业达到独角兽标准,数十家企业估值超1亿美元,5家企业成功上市,可以看出成都新经济企业在数量增的同时还保持着高成长性。”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创新能力方面,我市新经济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上也是突破十万件,同比增长35.9%,企业的融资金额546.5亿元,同比增长30.9%。在人才方面,我市新经济的高级人才的需求总量是10.8万人次,同比增长9.5%。
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来的发展机遇,成都新经济将如何发力?2019年开始就已经持续地开展新经济企业市州行系列活动,搭建与四川各地市州以及与重庆的新经济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成渝地区新经济企业的联系,挖掘应用场景以及项目合作机会。“目前我们已经与德阳的科技局、资阳的同城化发展局,泸州的数字经济局,雅安的经信局签署了合作协议,还推动了成都的武侯区与重庆的沙坪坝区建立了联系。”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政府、协会以及企业三个方面实现的合作项目有20余项,签约金额达到了6亿元。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金融活水灌溉滋养。然而,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型新经济企业目前发展的短板。新经济企业具有潜在价值难以评估、市场化结果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无形资产,即自身知识产权。而银行现存信贷标准对无形资产评估缺乏有效方法,大量成长企业达不到银行标准从而错失融资机会。
针对这个问题,市新经济委联合了成都银行、成都中小担、西南财经大学开展了一项新型研究——构建新经济企业新型信贷指标体系的研究。通过将基础信贷指标与新经济特色信贷指标组合的方式,全方位评估企业信贷能力,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为新经济企业融资开拓机会。
记者 程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