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是清代学者的杰出代表是百科全书式学者、才子的典范
他
为官刚正不阿 研学勤勉专注
他
关注民生很接地气
他是“川剧之父”“川菜之父”,他还是整理蜀学文献的巨匠……他是谁?
他就是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李调元。
在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中,李调元位列其中。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授王川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研究、热爱李调元,“如此,蜀学方能得传扬。”
凭一己之力 编纂文献学巨著
曾有“神童”之誉的李调元在29岁时中了进士,并从此投身仕途。
为官期间,李调元刚正不阿,曾被称为“铁员外”。他心系苍生,积极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如在广东任学政期间设立书院,注重培育人才,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谁料,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李调元遭诬陷罢官入狱,遣戍伊犁。
至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李调元以母老赎归乡梓,潜心著述。“因曾参与过《四库全书》的编纂,他得以阅读了大量文献,并将其全部抄录下来。”王川介绍,归乡后,李调元开始辑撰刊刻大型文献丛书《函海》和《续函海》。
《函海》《续函海》收录了大量四川文人的作品,钩沉了四川文化的脉络精髓。“如果不是李调元,杨慎的一些语言文字类著作就会失传。”
《函海》中还收录了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蜀语》,里面记录、考订明末四川方音词语凡570余条,共约万言,非常珍贵。
“乾隆皇帝举国家之力才有了《四库全书》,而李调元凭一己之力,就编纂出如此浩瀚的文献学巨著,令世人景仰。”王川直言。
写菜谱编川剧 弘扬四川文化
除了文献学,李调元在文学、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方面,也是翘楚。
李调元一生留下了130种著述。他撰《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著《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他的诗歌,在十八世纪的朝鲜半岛受到了极大的追捧,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一代巨匠还很接地气。川菜成为八大菜系之一,李调元功不可没。
李调元编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饮食专著《醒园录》,使之成为第一本川菜菜谱。“其中,融入了李调元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王川直言,“他总结了很多川菜的做法,如腌制卤制等;记录了很多菜式的名字。川菜界根据《醒园录》陆续复原了很多川菜。”也因此,王川称其为“川菜之父”。
李调元还是“川剧之父”。“在北京、广东、河南为官期间,他用心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并改编宋元、明清剧本等,将其创作成川剧带回四川。”王川介绍,李调元编写的《芙奴传》《花田错》《春秋配》等很多剧本,至今都是川剧的经典。
“李调元还组织川剧伶班,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们排练。历史有记载,李调元和他的戏班子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巡回演出,叫好叫座。”王川认为,李调元着力扶持、大力推动川剧的发展,为四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称他‘川剧之父’实不为过!”
“可以说,李调元这个被时代挑中的‘文化托命人’,不辱使命。”王川说。
豁达乐观 不向命运低头
如今,重温李调元,世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王川认为,首先被推崇的,是李调元对乡邦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
其次,就是李调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新疆饱受折磨之后,李调元还能振作起来,积极研学。“被贬斥,被打击,但李调元从未向命运低头。蜀人那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将李调元留下的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王川建议,当下首要的工作是将理论阐发做好,“在对苏东坡的推广上,四川大学早就做了《三苏全书》。但李调元的全集还没人来做,他的诗歌、评论的总集,还是空白。这给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课题。”
对于李调元这个重要的地方文化大IP,四川又该如何进一步挖掘?
王川建议,可根据李调元的相关史实,开办一些书院、研习班;根据他的川剧著述,重振川剧,比如将经典剧本《花田错》等进行编排,打造李调元系列川剧作品巡演;根据《醒园录》中的记载,严谨地根据古法去还原川菜菜品;还可开发文创产品,并根据他在家乡的生活轨迹,设计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路线……“这些事情意义非凡。”(四川日报记者 肖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