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杨康正在调琴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徐云楠)春暖花开的日子,行走在路北区光明路北段,经常会听到悠扬的钢琴声。 在一家名叫“添翼钢琴城”的琴行里,我们寻到了琴声之源。钢琴前,一个小伙子一会儿熟练地弹奏着音符,一会儿又将止音带塞进琴弦的缝隙,之后一手在对应的琴键上敲弹着,认真地用耳朵辨别着音准,一手握着调琴扳手不住地控制着弦轴的松紧,以便调整至最佳状态。 这个小伙子叫杨康,今年31岁,是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杨康一出生也曾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6岁时,他的视力突然下降,后来被确诊长了一种叫作“视网膜母细胞肿瘤”的恶性肿瘤。为了保住性命,11岁时,杨康无奈选择了摘除双眼眼球,从此,彻底失去了原本光明的世界。 痛苦、绝望,不言而喻地充斥在杨康幼小的心灵中。在母亲杨凤环的鼓励下,杨康进入了唐山市特教学校。在这里,他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学琴,十分困难。杨康说:“正常人都是边看乐谱边弹琴,而什么都看不见的我,只能先听人读谱再写成盲文谱,从小节到句,从句再到段,然后在心里将整篇谱子背下来。”练习弹奏,更是困难,杨康只能凭感觉去找每一个琴键的位置。 2002年,凭借多年的努力,杨康以专业满分的成绩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钢琴调律系,开始向难度更大的调律师迈进。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杨康,全心投入在了琴房里。 “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掌握一项本领,钢琴调律对于我很难,所以我要付出更多。”回忆往事,杨康依旧不忘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信念。杨康几乎将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琴房里,风雨无阻。一架钢琴有200多根琴弦,8000多个零件,要将所有的零件摸熟背透,对于健全人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把各个零件的位置调得丝毫不差,杨康一遍遍地摸索位置,一次次地拆装零件。他的手磨出了水泡,起了茧子。“作为一名合格的调律师,耳朵必须十分敏锐,每个音都务必做到最准。”为了练习同音弦调律,一个琴键被杨康敲击上万次,才能找到感觉,做到准确分辨。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康成功考取了高级钢琴调律师的资格证书,通过了钢琴九级水平的认证。在2004年的一次钢琴公开赛上,杨康获得了北京赛区青年组的金奖,2008年还参加了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演出…… 如今,在母亲的帮助下,杨康开了一家钢琴城,既出售、出租钢琴,又兼顾钢琴教学、调律。“钢琴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更是寻找人生光明的眼睛。”杨康说。 |
||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