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来,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国产大飞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重大成果层出不穷。
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郭华东
因为热爱 不觉寂寞
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遥感技术,能在宏观尺度上“看”到国家的环境变化。与遥感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将祖国的变化“尽收眼底”。
研究生期间,郭华东从事雷达对地观测研究。当时没有到野外测量的条件,郭华东想了个“二手实验”的招儿:“国际出版的遥感手册里有很多雷达遥感图像,我去图书馆翻拍图像,再到暗室里去测灰度值,定性地计算散射系数。”
1988年,郭华东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中英遥感找矿合作项目,并建立了先进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当时使用的计算机内存很小,跟如今的手机没法比,但当时在国内已经算先进。”郭华东说,“我们下班前用红绒布把计算机蒙上,上班了再小心翼翼地掀开,十分爱惜。”
这些年来,中国的遥感科研进步飞速。郭华东和同事们利用遥感和数字地球手段监测沙漠、森林等,见证了城市发展,还将研究拓展至全球范围,甚至是太空。
选择科研,就意味着要甘于忍受寂寞。为何能坚持下来?郭华东笑笑说,如果你真心热爱它,就会觉得其间充满乐趣,不用刻意“坚持”。
郭华东说:“祖国给我提供了好机会,我对祖国应该有什么样的贡献?这是我经常想到的事情。”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任务应该是将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尽快成长。
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郭华东充满信心:“再过10年左右时间,我国遥感科研会有大的跨越,有望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万蕊雪
无惧无畏 全新出发
短发、双肩书包、90后……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万蕊雪似乎没什么不一样。
然而,她确实有些不一样。作为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课题组博士后,去年11月23日,《科学》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揭晓,万蕊雪因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这是在中国本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首次获得该奖。
对万蕊雪来说,自己的科研道路,是一次又一次全新的起跑,是循着兴趣、明确方向、坚持梦想的过程。
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后,万蕊雪来到清华大学,随后进入施一公实验室,攻读生物大分子结构。彼时,国内冷冻电镜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结构生物学领域迎来重大机遇。在导师建议下,博士二年级的万蕊雪决定转向研究“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这一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既然无章可循,注定步履艰难,需要万蕊雪自己找突破点。不服输的个性让她铆足了劲:“我读了很多文献,想了很多大胆的实验方向,然后一个个排除,最后决定提取内源剪接体。这个方法不算新,但我们实验室当时没人做过。”
万蕊雪找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室,学习构建酵母菌株的方法。从学校到昌平的实验室,近20公里,成了她接下来几个星期的常规路线。面对失败,她没有悲观,而是越挫越勇,不停地找办法。
2015年,团队发表了世界上首个近原子分辨率剪接体三维结构。“回头想想,我的脑子里没有‘怕’这个字。认认真真读文献、踏踏实实去尝试,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万蕊雪说:“希望通过我们这代科研人的努力,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本版制图:郭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