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面对国际测试须自信自省
发布时间:2019-12-06 14:28 |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对外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的测试结果,在这次有79个国家(地区)约60万学生参与的国际评价项目中,来自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361所学校的12058名学生代表,取得了阅读、数学、科学3项关键能力素养“全球第一”的好成绩。我们固然要为这次测试所显示出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卓越质量而欢欣,但也要保持清醒,更全面、理性地分析此次测试结果背后所包含的丰富价值。
从此次测试结果看,我国四省市教育质量居于世界前列,且一定程度上呈现高质均衡的态势。由于该测试区别于传统考试,不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能否在新的情境下进行推断、创新并分析解决问题等素养,我国四省市学生的表现已经体现其背后的扎实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素养测试中达到水平2及以上的比例均在95%左右,位居第一,也显示出基础教育在助力学生发展上做到了相对均衡,保障了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能力要求。由此可见,我国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道路的选择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
此次测试结果也再次证明,优质的师资力量与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是我国支撑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业质量的有力保障。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建设高质量的、卓越的师资队伍,京、沪、苏、浙学生在国际性测试中的优异表现,离不开当地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师范类院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不断得到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走上一线教师岗位。而系统区域与校本教研体系、多元教师培训系统更是支撑了教师队伍持续的专业发展,从而在原动力上带动中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支撑中小学生的素养全面发展。
对于中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此次测试不只是一场竞赛,还是一次“体检”,需要我们冷静下来去辨析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此次测试中,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分别为119.8分/小时、118.0分/小时、107.7分/小时,分列40位之后;而2015年度的测试则显示,我国学生校外学习时间投入巨大。比较来看,位居阅读成绩第二的芬兰学生学习时间最低,也就是说芬兰学生用最少的学习时间达到了几乎最好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学生学习负担、情绪负担加重等问题。2015度的测试数据显示,仅有16.8%的中国四省市学生希望从事科学类事业。而此次2018年度测试则显示,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指数为-0.19(位列51位),满意度平均分为6.64分(位列61位)。
同时,PISA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不断扩大,甚至影响到了一些国家教育政策的走向。早在2014年,英国《卫报》刊登了一封专家的联名信,呼吁叫停该测试,担心这项测试越来越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容易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追求短期的政策改革效益,忽视更为长期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改善。因此,我们在参与该测试和分析其数据时,要辩证地看待其所反映的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
一项测试并不足以反映教育的全貌,我们应批判性、客观地分析其数据及背后的影响因素,推进中国教育实证与理论研究步伐,着力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科,助力中国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历次测试中中国学生的表现数据,深入研究其背后反映出的中国教育实践的优秀经验,提炼并形成中国化的理论,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真正实现“让中国教育走出去”。其次,要坚定自身教育道路不动摇,扎根于中国大地生产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知识,通过夯实教育工作的知识基础来支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要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更为坚定地、科学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宋萑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徐淼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6日第2版
责任编辑:朱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