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为隐私保护多上一把锁
发布时间:2017-11-24 10:33 | 来源:人民日报


  韩 鑫

  在信息高度互联的时代,有关部门还要从自身出发,重视那些无意中的信息泄露,学会在“隐私保护”框架内实现“信息公开”的目的。

  信息保护又成了焦点。近日有媒体曝出,多地高校奖学金公示名单中泄露了学生的隐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证号等。

  在媒体采访中,校方在如何摆平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这杆秤上犯了难——不公示吧,被说“有黑幕”;公示了,又被指“泄露隐私”。

  学校向公众公示奖学金名单,接受公众监督,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公示奖学金名单难道就得公开学生完整的身份证号?换句话说,信息公开和隐私泄露难道真是“焦不离孟”?

  信息公开的目的是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信息公开同样要以尊重隐私为前提。而对于部分管理部门而言,后者尤为重要,且更见管理者的智慧。

  在一些奖学金公示名单中,我们看到,有些用学号代替身份证号,用一般信息取代关键信息;有些则仅呈现学生姓名和学院。如此一来,既保证了信息的对外公开,又防范了可能导致的隐私泄露。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在信息高度互联的时代,信息保护应不仅止于监管打击黑客内鬼们的故意为之,有关部门还要从自身出发,眼睛向内,重视那些无意中的信息泄露,学会在“隐私保护”框架内实现“信息公开”的目的。

  当信息公开遇上隐私保护,不妨多把一道关口,确保披露的信息不多于公众知情权的一般需要,更应该多一点思量,看看是否存在替代关键信息的其他方式,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而此次发生在高校的信息泄露问题,经过多方呼吁,教育部已于日前发布通告,将促成整改并发出预警,禁止公示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相信未来的学生奖补名单,隐私“裸奔”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不过,随着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保护必定还会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处理信息公开与保护的关系上,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用之有度呢?恐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好。



责任编辑:刘沛林
最新文章
央广时评:娱乐必须有底线 网评:过硬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政法工… 强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问责问效 防范骗提公积金须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评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政法工… 纠正跑偏的师生关系 民主生活会岂能有“怕”的心理 请封存那些沦为“美颜神器”的雾炮…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