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罗红涛(中)到农村调解案件。
人物档案
罗红涛,1973年5月生,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法院新区审判庭立案室负责人。2011年至2013年,个人诉前调解案件在全市法院名列前茅。他总结出适用于调解的“望闻问切”法,极大促进了诉前调解工作开展。
2011年,罗红涛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千名办案标兵”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2年10月25日,陕西首个以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法官工作室——新区审判庭红涛法官工作室成立;同年,陕西省委政法委授予他“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荣誉称号。2015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他“全国优秀法官”称号。
秋日的一个上午,高家村的一个巷口,罗红涛被冯老汉拦下自行车。
罗红涛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法院新区审判庭法官,人正中年,微胖,爱笑。此刻被拦在巷口,依旧笑眯眯地,扶住冯老汉的轮椅。
冯老汉坐在轮椅上,伸出5个手指,说:“我要打官司!村里耍赖,欠我的5000块钱,20年了不还……”
20年前,冯家在村口开了个小卖部。冯老汉说,那时家有余钱,村干部借走5000元,还打有借条。前两天媳妇拾掇房子,发现了当年的借条,但村干部不认,还说村长都换了好几茬,这账没法还。
罗红涛心里有些忐忑:20多年诉讼时效早都过了。可他还是笑眯眯地,扶着老汉的轮椅,说:“走,咱先去看看村里打的借条。”
高家村在铜川新区,家家都盖了小楼。冯老汉还住在烂平房里。罗红涛晓得,十多年前,老冯遭遇车祸,家境衰落,脾气变得有些暴躁。在回家的巷道里,冯老汉细细算账:“这么多年过去,那5000块钱,连利息怎么都得10万元朝上。”
到得冯家,面对借条,罗红涛的笑,变成了苦笑:当年村上打给老冯的借条,被老鼠啃得稀巴烂,成了一堆纸片片。
这可咋办?罗红涛皱起眉头,正思酌间,冯老汉急了,手指头差点触到罗红涛的鼻子尖:“官官相护!你是不是怕得罪村干部,不想管这事了?”
罗红涛依然皱着眉头,没有辩解,琢磨着农村很多人不懂得“诉讼时效”,只认“欠债还钱”,看来案子只能走调解的路子。
连续3个晚上,罗红涛和冯老汉一起,把借条的碎片一片一片拼凑起来。一边拼凑,一边与冯老汉拉话,说一些法律规定、人情世故。看着罗红涛额头沁出的汗珠,老汉的脸色一天比一天柔和。碎片被老鼠啃得实在太小了,看得人两眼昏花,可是最多也只能还原1000块钱的借条。冯老汉发了话:这个事,法官咋断定,就咋办,绝无二话。
可是村干部还不愿意呢,说:“打官司凭的就是证据,法官可不能偏听偏信拉偏架。”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得空,罗红涛就骑着电动自行车跑高家村,找干部,找长者,用了两个月,终于促成村里下了决定,把5000块钱还给老冯。
一场20年的陈案,结了。骑车经过高家村的巷道,罗洪涛脸上又是笑眯眯地,给人许多温暖。
诉前调解,是罗红涛的一件法宝。
2002年,铜川市建设新区,罗红涛被组织从耀州区法院选调到新区审判庭。新区建设热火朝天,民商事纠纷逐年增加,7名办案法官,每年审理各类一审案件800多件,“压力山大”。
何不试试诉前调解?负责立案信访的罗红涛想:如果自己能够从案件的入口开始做工作,主动作为,既能减轻法官的办案压力,又能减轻群众的诉累。民事诉讼法修改前,诉前调解不是法律规定的必要程序,也不是一项硬性工作,可罗红涛还是自我加压,把诉前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
罗红涛总结出一套“望闻问切”调解工作法,洞悉当事人心态,筛查每一件纠纷的调解可能。
李想与妻子张美丽闹离婚,案件起诉到新区审判庭。
小两口进得法庭,罗洪涛开始“望闻问切”。他观察到,进门时,是男方给女方推开门;说得口渴时,是男方给女方端去水杯;男方说话激动时,女方眼里闪过一丝嗔怪。当时罗洪涛脑子里就飘过一句话:“这俩人缘分未尽。宁拆一家庙,不拆一家人。”
罗红涛还得到信息:这对小夫妻都是外乡人,为了谋生一同来到新区,多年患难与共成就了姻缘,还买了商品房。现在日子过好了,两人却常常因为口舌之争,闹得不可开交。
热案子,冷处理。为了不给双方留下遗憾,罗红涛没有就案办案,决定把这个案件先“扣”下来。
一个星期后,罗红涛把小两口叫到法庭,鼓励道:“谁家过日子,还没有锅台撞瓢盆的时候?再碰也是一家人啊!年轻人,要勇敢面对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困难。”一番话说得两人都低下了头。沉默半晌,女方开了口:“是俺鲁莽,差点葬送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求法官给俺们把案子销了吧。”
撤诉手续办完,要出立案庭了,张美丽又折返回来,给罗红涛深深鞠了一躬,说:“要不是你,俺们这个家就真散了。”
罗洪涛摆了摆手,脸上还是招牌式的微笑。
罗洪涛说:“哪顾得上寒暄啊,后面还排着案子呢。”
2010年,罗洪涛办理的诉前调解案件只有68件;到2014年时,就上升到159件,平均两天一起。
办案快,可有诀窍?
《法制日报》记者翻阅罗洪涛调解案件的案卷,发现一般案件平均调解三四次就能了结,也有复杂的,得10余次才能达成协议。
罗红涛说:“我白天调解案子,晚上写法律文书,几乎每天都要延迟下班,就算是下班了,当事人把电话打到家里,甚至登门咨询,我也总是以法说理,以理说事,让当事人高兴而去。一看表,往往都是晚上10点以后了。”
凡是罗红涛经手的案子,调解成功率很高;他的个人诉前调解办案量,已经连续4年排在铜川市第一,这又有何诀窍?
罗红涛说,每次调解完后,他都让当事双方签“君子协定”,在赔付期限内把钱结清。在这个期限内,他会隔三岔五打电话,确定中间不会出变故。
2014年10月,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被告把一万多元钱拿到法院时已经是晚上7点了,原告却因故不能及时过来取钱。这让罗红涛很纠结:钱放办公室,不安全;放自己兜里,公款不敢那样动;拿回家里,太操心了。这时,楼道黑了,办公室就他一个人,他隔一会儿打个电话,催原告过来取钱。一直等到晚上10点,原告接过罗红涛一直捂在手里的钱,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与罗红涛相处时间长了,记者发现,除了总是笑眯眯地,罗红涛还有两样特点。
他习惯站着。在法院立案信访大厅的服务台、社区法官工作室,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习惯性站着。
“因为来访的群众一直站着,所以我也必须站着。”罗红涛说,群众是官司缠身才来法院,心急火燎地怎么坐得住?这么多年了,他就这样将心比心,和当事人面对面说啊说。
还有,他下乡调解从不穿制服、不开警车,而是穿便装、骑电动车。
“只有照顾了群众的感情,才能保住当事双方的交情。”罗红涛说,快审快判当然很重要,但现在铜川还是人情社会,尽量避免不要让群众在法庭结梁子。
他曾调解过一起亲友间的借款纠纷:原告在铜川新区一市场内做小生意,2010年以前,曾多次借给家在偏远小山村的亲戚钱,共计20余万元。后来,原告突然脑梗住院,急需一大笔医疗费用,家人找到亲戚要求归还借款时,亲戚却拒绝还款。
穿着便装,骑着电动自行车,罗红涛6次往返被告居住的小山村。最后一次,被告终于愿意随着罗红涛来医院。看着病床上的亲戚,被告觉得愧疚,想法子把钱还了。原告的病有所好转,两家的交情也还在,逢年过节还都相互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