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军事7月8日报道 环球时报赴成都特派记者 马 俊】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于6日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后,在7日举行的“运-20飞机列装首飞记者见面会”上,多名与运-20有着“亲密接触”的中国航空工业与空军人士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大运”。
中航工业大飞机办主任朱谦与运-20的情缘,可以追溯到大运项目立项之初。他介绍说,大运从立项、研制到交付、列装,共经过了九年时间,创造了世界上同类飞机研制交付的新纪录。运-20的交付,标志着我国进入大飞机的俱乐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仅仅是刚跨入门槛。
朱谦也表示,中国研制运-20的道路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是项目开始时严重缺乏技术积累。在此之前,中国航空工业体系是“小飞机”体系,制造的战斗机、运输机都是几十吨级,最大才60、70吨级,突然要跨越式发展200吨级,现有的研发经验和制造体制都不配套。另一方面,通常一个新机型要上马,得提前花费十多年的时间进行关键技术预研,然后才能立项。而大运是国家的急需,并没有留下充裕的预研时间,可以说我们当时还缺乏充足的技术储备。在立项的前三年,国家大规模投入关键技术研制,才奠定了后来运-20的基础。其次,像运-20这样一个大型的复杂项目,包含近千万个零件,涉及近千家单位参加研制和生产。而以前中国的飞机型号只涉及一个研究所、一家飞机制造厂,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运-20的研制,国家调集了全国全行业的优势资源,中国的几大飞机制造企业全部参与其中。但要把这些企业都集中起来,技术标准、协同管理、材料配送等都需要重新建立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才能更快完成研制。此外,运-20与之前的运输机不同,它强调的是“多用途”,包括军民两用。因此对飞机的品质要求非常严格,是按照民用飞机的要求来研制的,对极端环境、特殊设备装载都进行了严苛的测试。他强调说,外界对运-20的多用途的认识大多集中在改装为预警机、加油机等军用领域,但事实上它未来也可广泛用于民用领域,在农业、航天、物流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
空军试飞局局长、运-20首席试飞员邓友明在记者会上介绍说,以前驾驶传统的大型运输机可能需要多达7名乘员,而运-20的飞行员要少得多。以前的操作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仪表,而现在的综合航电显示屏就像计算机屏幕,集成了大量的飞机信息。这种自动化程度的实现,可以降低飞行员的劳动强度。不过他也强调,随着运-20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也对飞行员的能力要求更高,相应的培训也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