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指尖诉讼 让司法更亲民
发布时间:2019-12-05 10:07 | 来源:人民网


互联网法院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2679个法院入驻在线调解平台,超过1.94亿条数据上区块链存证固证,网络司法拍卖超过159万次……

12月4日,第六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并举行“宪法e路行”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介绍,《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也是世界范围内首部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审判流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

“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白皮书,有特殊意义。”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说,白皮书为中英文双语版,中文全文约1.6万字,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中国法院互联网司法发展的基本路径、价值取向、主要举措和重要成果。

“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加速推进,传统的审判流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数据信息从纸面转移到‘云’上或‘链’上,立案、调解、送达、庭审、举证、质证等诉讼环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建立在线诉讼规则。”李少平说,与此同时,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互联网的新类型案件,通过典型个案裁判确立了一系列治理规则。上述模式和规则的有机统一,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司法。

2017年8月18日,我国设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年9月,又先后增设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

最高法司改办主任胡仕浩认为,设立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司法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开辟了互联网时代司法发展的全新路径,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司法探索实践正式制度化、系统化。三家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互联网司法“试验田”和“样板间”作用,在案件审理、平台建设、诉讼规则、技术运用、网络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取得显著成果。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件,审结88401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80819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0%,法院通过电话、邮箱、微信、短信、公众号等在线送达文书96857次,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呈现良好态势。

通过审判发挥依法治网作用

12月4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互联网企业代表、互联网专家代表、网络大V、中外媒体记者等70余人走进杭州互联网法院,近距离感受中国互联网法院建设新成就。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说,公众可以亲身感受互联网时代人民法院如何“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通过审判执行工作,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践行新时代司法为民的宗旨。

白皮书显示,互联网法院利用管辖集中化、案件类型化、审理专业化的优势,审理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规则示范意义的案件。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有力打击网络黑色产业,保护公平竞争的网络营商环境;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大数据权属案,确立了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的行为规范;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网络游戏著作权案”,回应了计算机软件生成内容是否具有著作权及如何保护等问题。

在互联网法院建设不断深化的同时,最高法也在全国范围布局推进互联网司法工作。天津、上海、湖北、江苏、四川、福建、贵州等地法院,组建了互联网审判庭、合议庭或审判团队,丰富互联网司法的实践样本。

“各地法院互联网审判庭或审判团队针对辖区互联网纠纷特点,在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界定网络平台责任、规制网络侵权行为、遏制互联网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加强网络空间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网络刑事犯罪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规则确立意义的判决,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体系的完善,有效发挥依法治网功能作用。”李少平说,白皮书收录了10个互联网审判典型案例,以期为同类型互联网纠纷提供可借鉴的审判思路,也为社会公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互联网从业者行为提供指引,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区块链等新技术已运用到司法领域

“互联网司法的深入发展是推动诉讼制度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强大动力。”参加“宪法e路行”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昆蔚感慨。

依托电子诉讼平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可以全流程在线完成,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

白皮书显示,12个省(区、市)开展“移动微法院”试点,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电子诉讼平台,将部分诉讼环节迁移到手机移动端办理,让当事人和法官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试点半年来,移动微法院实名注册用户达116万人,注册律师7.32万人,在线开展诉讼活动达314万件。

“各地法院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深度应用。”胡仕浩说。

最高人民法院已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防篡改的特点,有效保障证据的真实性,极大减轻法官认定证据的难度。

各地法院积极开发了各类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不同程度实现案件繁简甄别分流、案件智能画像、庭审自动巡查、法条及类案精准推送、自动生成文书、文书瑕疵自动纠错、裁判风险偏离度预警等功能,成为法官办案和群众诉讼的有力辅助。

白皮书显示,依托互联网覆盖面广、精准度高、信息传输快、交流渠道丰富等特点,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互联网+诉讼服务”,着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机制相衔接的诉讼服务体系,从根本上重塑了法院与当事人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真正让司法更便民、诉讼更亲民、解纷更高效。

“互联网司法方兴未艾,它代表着未来司法发展的方向。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潮头,人民法院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拥抱科技、大胆开拓创新,为推进网络强国战略,推动构建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李少平说。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北京宪法宣传创多个“第一次” 指尖诉讼 让司法更亲民 文明意识在细节之中(编后) 宪法日 学宪法 从村规民约看“善治”(一线探访) 法治保障“走出去” 指尖诉讼 司法更便民 最高法发布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
推荐文章
王晨强调 弘扬宪法精神 增强制度自…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2019—2023年… 花开新时代 蓝天筑未来 首批革命老…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访问东帝汶 湖南浏阳一烟花厂爆炸 共造成7人死…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 暂… 谱写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新篇章 涉老诈骗,四种伎俩要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