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 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市域治理做得怎样,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如何做好市域社会治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会议指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为抓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积极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会议提出要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树立四种科学理念:
一是树立系统融合的理念。系统融合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关键,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坚持以系统融合思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实现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产生治理效能的倍增结果。
二是树立开放共治的理念。开放共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市域层面面对的问题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特点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是树立包容协商的理念。市域具有社会结构多样性、利益诉求差异性、社会关系复杂性的特征,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包容是基本前提,协商是基本方式。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四是树立精细精致的理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精细化。转变粗放式治理模式,细化治理单元,推进“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精确的过程推进和精微的治理技术,达成精准、精细、精致的治理目标。
聚焦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会议要求,以工作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善于运用制度威力防风险、解难题、补短板,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主动破解社会矛盾外溢这一最突出的难题,提升市域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水平。针对社会矛盾形成、演变特点,发挥体制优势,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使市域成为社会矛盾的“终点站”。
——主动应对治安问题复杂多变这一最现实的挑战,提升市域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一手抓群众反映强烈治安突出问题的解决,一手抓公共安全防控短板的补强,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管控能力。
——主动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一最明显的短板,提升市域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精准把脉服务难点、办事堵点,做实做细公共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中央政法委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了整体谋划,推出了一套崭新的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总体要求、试点工作指引、试点方法,这标志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这次试点与以往试点最大的不同,就是所有地市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实行同一申报条件、同一验收标准,以3年为一期,接续推进,做到“成熟一批、验收一批、授牌一批”。
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会议指出,要实行目标化管理,实行项目化推进,实行责任化考核,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综合治理)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