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张阿姨从干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了退休生活。对她来说,除了不用再按部就班上班,也终于不用再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吸二手烟了。退休至今,张阿姨一直在社区里当志愿者,有的时候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有的时候看望独居老人,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从2015年底开始,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控烟志愿者。
在上海,和张阿姨一样的控烟志愿者还有几千人。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们走访了上海上万个餐馆、网吧、酒店、办公大楼,张贴了约150万份禁烟标志和320万份控烟公益海报。
退休后的“志愿工作”
退休前,张阿姨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每个星期各级干部都要一起开会,讨论最新一周的工作情况。“开会的人员里,大部分都是男同志,总是聊着聊着就开始相互递烟,十来个男同志一起吸烟,整个会议室里顿时‘烟雾缭绕’。那时候还没有禁烟的规定,每次几个女同志也只能发发牢骚,叫大家不要抽了,但没什么用。”张阿姨说,她每次开会时都尽量坐在靠近门窗的地方,然后把门窗打开一些透透气。
退休后,张阿姨一下子闲下来,过上买菜、做饭、遛弯的生活。但没过几天,居委会就来问她“街道有个活动需要人帮忙,您一起过去吗?”。张阿姨是个热心肠,闲不住,正好在家没什么事,就爽快地答应了。在这之后,附近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居委会都会叫上张阿姨。那时候还没有“志愿者”的说法,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区里专门成立了志愿者组织,张阿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一干就是14年。
张阿姨家所在的街道共有两个志愿小组,分片服务,一个小组管东边,一个管西边。张阿姨所在的志愿者小组,一共有6个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6岁,年龄小的也有60多岁,张阿姨今年也已70岁了。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引导路人遵守交通法规、陪独居老人聊天……张阿姨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们每天都过得和退休前一样忙碌。2015年底,张阿姨又多了一项志愿服务工作,那就是“宣传控烟”。
宣传控烟工作内容转变
2016年11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决定,从过去的餐厅、宾馆、娱乐等场所允许设吸烟区,转变为“室内场所全面禁烟”,新规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此之前,张阿姨的主要工作是检查餐馆、娱乐等场所是否设有吸烟区,吸烟区内是否具有良好的排风条件,在场所醒目位置是否贴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等。从去年年底起,张阿姨的“宣传控烟”工作转变为走访自己小组负责区域内的室内吸烟高发场所,包括网吧、餐馆、理发店等,劝诫别人不要在室内吸烟,提醒管理人员要及时劝阻吸烟的客人,并向这些场所、店铺分发禁烟标识,将其贴在显目位置。
每次出去检查控烟情况时,张阿姨会提前和其他5名组员商定好时间,制定好检查路线,然后约定好地点,大家一同出发。去年年底的时候,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但张阿姨和其他组员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每次生病的时候,家人就会发牢骚,让我多休息休息,不要到处乱跑。但人哪有不生病的,等病好了,他们就不会说什么了。我们组里还有一位76岁的,每次出去她都不会缺席,都是6个人一起。”张阿姨笑着说。
推开餐馆的门,6位老人先将挂在胸前的“控烟志愿者”胸牌拿给服务人员看,告诉别人他们是街道志愿者,因为上海马上就要实行“室内场所全面禁烟”了,他们是过来看看“控烟”情况的。“一般情况下,服务人员都会让我们检查。”6个人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检查等候区是否放了烟具,有的检查花盆里是否有烟蒂,有的检查包厢内是否有烟味……张阿姨则负责记录,“××店内的烟灰缸内发现了××烟蒂”“××餐馆等候区摆放了烟具”“禁烟标识是否贴在了显目位置”等,然后告知店家要尽快做好控烟工作,并将最新的禁烟标识分发给店家,提醒对方尽快贴好,尤其是在包厢、网吧等吸烟人群密集的地方要贴在醒目位置。
几个月过去了,张阿姨已经不记得去这些店里检查了多少次,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场所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认识了张阿姨。
成功说服“老烟枪”戒烟
劝阻他人吸烟,难免会碰到不听劝的人,因此每次出去检查,张阿姨都会戴好“控烟志愿者”胸牌。要想做好“控烟志愿者”的工作,首先就得说服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吸烟。张阿姨自己不吸烟,身边的亲人也都不吸烟,但在这个志愿者小组里,有个组员的家里还真的有多个“老烟枪”。
张阿姨说:“这个组员有个大家庭,全家上下加起来有18口人,每次全家聚会吃到酒足饭饱的时候,5个吸烟的男士就会开始互相递烟,然后弄得包厢里面到处都是烟味。”在成为“控烟志愿者”之后,这名组员和家里的其他女性就结成了“联盟”,聚会时只要有人在包厢内吸烟,就不停地劝说,并告诉他们“吸烟不仅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危害老婆、孩子的健康”,而且3月1日就要开始实行“室内场所全面禁烟”了,以后在餐馆包厢内抽烟不听劝是要罚款的。经过多次劝阻,到去年年底,5个人中已经有3个人成功戒烟,还有两个人如果忍不住要吸烟,也会自觉地到餐馆门口去抽。
要靠反复劝阻促成习惯
网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烟味浓重、喧闹嘈杂,但张阿姨家附近的一个网吧里,却很少能看到吸烟的人。推门进去,张阿姨马上闻了闻是否有烟味,然后直接找到了店长,问道“我昨天给你的禁烟标识都贴了吗?”“您瞧,都贴好了。”网吧店长回答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网吧的墙面、柱子上都贴上了禁烟标识,总共有几十张,上面清楚地写着禁止吸烟、罚款金额等。放眼望去,网吧内确实没有人吸烟。就在张阿姨和网吧店长说话的时候,一名男子拿着香烟准备走进卫生间,张阿姨看到后赶紧将他拦了下来,告诉他“3月1日开始室内就不能吸烟了,要吸烟的话得去室外”,男子当即掉头去了楼梯道,点燃了香烟。
店长说:“由于社区里的‘网吧管理小组’管得很严,网吧几年前就开始实行禁烟了,相比于其他网吧来说,吸烟的人少很多,曾经还有几个老顾客问‘为什么别的网吧都允许吸烟,这里却不行’,我们几次上前劝阻他们吸烟后,就没看到他们过来了。虽然管理很严格,但是还有几个死角比较难管理,一个就是卫生间,还有一个就是楼梯道。之前也有人在楼梯道吸烟,我们就过去劝阻,但对方根本不予理睬。由于楼梯道是这栋楼共有的,而我们网吧只是其中的一层,其他楼层还有人员进出,因此很难进行管理。”
张阿姨很理解网吧店长的无奈,在做“控烟志愿者”的过程中,她也发现很多地方成为了控烟工作的“难点”,一个是路边的中介门店,一个是餐馆里的包厢。“之所以说路边的中介门店难管理,是因为每次有人过去找中介谈事情的时候,一些中介工作人员就会给客户递烟表示‘客气’,但每次去检查的时候却不一定能碰上。还有就是餐馆里的包厢内,抽烟的人有句话叫‘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往往亲朋好友聚会时吃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边抽烟边聊天。劝阻过程中虽然大部分人当场都会听劝,但要真正做到以后在室内不吸烟,还得多提醒使其成为习惯。”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3月1日起将实施。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很多场所都正在进行整改,例如,把原先的吸烟区改为候餐区,在餐馆醒目位置贴上“禁止吸烟”的标识、撤除烟具等。记者采访时发现部分餐馆还未撤除放置在茶几、桌子上的烟具,包厢内也未在醒目位置贴上“禁烟标识”。张阿姨已经计划好,等条例正式实施后,再和组员们一起去这些餐馆、网吧看看是否还有不合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