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朵朵遍地开 志愿服务暖全城——利通区志愿服务品牌的内生动力
走在吴忠市利通区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身穿红色志愿服务标识马甲的志愿者在帮助交警疏导交通、为社区老弱病残群体排忧解难、清除街道墙面上的“牛皮癣”……
如今,志愿服务这一载体吸引利通区5.08万余名注册志愿者投身于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之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兰花”开遍利通,温暖着每一个角落。
政策先行 志愿服务落地“生根”
要让志愿服务具有持续的生命力,需形成常态长效的志愿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在利通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氛围渐浓,一切都来源于该区常抓不懈的精神文明建设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利通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方案》《利通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实施方案》等,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的评比条件;健全完善“利通区兰花志愿者网”管理平台……
去年3月,利通区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各乡镇、部门重点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教育、文明行为劝导等“八项志愿服务行动”,累计开展主题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3.5万余人,受益群众9万余人。
目前,该区注册登记的志愿服务队37支,实名注册志愿者达50808名,累计奉献21732.72小时。
“项目化”运作 志愿服务渐成品牌
3月18日,阳光照进扁担沟镇烽火墩村村部的“幸福港湾”里,10余名小学生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进行手工艺品制作。
“这一周攒了好多不会的问题,来这里有志愿者老师的集中补课。”该村5队留守学生马军说,他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年只能见两次面。每逢周末,志愿者们就聚集在“幸福港湾”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手工制作等帮助。
在利通区,像“幸福港湾”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遍地开花,以项目带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已成为该区开展志愿服务的一种常态。
“志愿服务不能仅靠个人的爱心奉献,更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培训和机制建设。”利通区团委书记慈小荣介绍,区里推广“社工+志愿者”模式,将专业化服务作为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水平,满足群众多样化、分众化需求的有效方式,努力提升志愿服务技术含量。
日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村民白治平家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志愿者们给俺家送来衣物和慰问金,很感动。”白治平说。由吴忠慈善基金会罗渠村专业委员会发起的“爱心衣物漂流记”志愿服务项目,经常为贫困群众捐送爱心衣物。项目实施以来,已募集衣物12000余件、米面2000余斤、香油600余斤、书籍玩具300余件,救助帮扶贫困群众2000余人次,救助金额达40余万元。
利通区围绕弱势群体帮扶、环境保护、公共秩序引导等,重点打造了“百人同心聚力圆梦”志愿服务项目。2015-2016年“创城”期间,该区累计有7.9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到项目运作中,志愿服务群众10.6万人次。
凡人效应 善举筑起“精神高地”
在金星镇裕西社区有一位“名人”——66岁的民间调解员王兰花。小到夫妻矛盾,大到债务纠纷,很多矛盾纠纷都会被她化解。
前不久,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满某跑到社保局讨说法。原来,满某在车站摆摊时和业主发生矛盾被打伤,虽然得到赔偿款,但事后业主集体申讨物业公司不让她摆摊,满某就这样丢了“饭碗”。
王兰花知道后,积极在物业公司、城管部门和社区来回做工作,拿着满某写的保证书逐一到业主家里做工作,来回跑了十几趟终于让矛盾化解。
在社区工作20年的王兰花退休后成立“王兰花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除了帮群众解决矛盾纠纷,还照顾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目前,“兰花工作室”的志愿者已由创建初期的5名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名。
如今,利通区已组建9支以“雷锋志愿者”为名义的志愿者服务团队,“道德模范”“党(团)员先锋”“最美人物”等为骨干、为品牌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该区的各个角落。“康乃馨”阳光助残、青少年禁毒知识宣传教育、“萤火虫”留守儿童关爱……一个个志愿行动正将爱的正能量凝聚,在利通区这片热土上持续升腾。(记者 苏峰 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