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阐述法治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下调现象频发 评级行业向“市场驱动”转变
发布时间:2021-08-23 09:52 |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今年以来,信用评级下调现象频发,上调现象则明显减少。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评级下调主体数量已达180家,较去年同期多81家。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信用评级整体向下迁移,有部分行业监管趋严的原因,更与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随着监管弱化强制评级要求,评级需求的主导权将交还市场,引导评级机构更多从投资人角度来揭示风险,中国信用债券市场也将更趋成熟。

  信用评级下调现象频发

 

  尽管各机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但今年以来,信用评级下调数量增多、评级上调总数减少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今年有180家主体被下调评级,其中123家主体评级调低,57家主体评级展望调低。上年同期,则有99家主体评级下调,其中70家主体评级调低,29家主体评级展望调低。

  从季度来看,评级下调的趋势呈现进一步加快态势。与一季度相比,今年二季度评级调低现象更多,环比增加103%。今年一季度共58家主体被下调评级,其中48家主体评级调低,10家主体评级展望调低。二季度则有118家主体评级下调,其中73家主体评级调低,45家主体评级展望调低。

  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二季度主体评级下调的数量也增加70%以上。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69家主体评级下调,其中44家主体评级调低,25家主体评级展望调低。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信用评级上调总数锐减。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截至7月31日,2021年仅49家主体评级上调,与2020年同期的259家相比明显减少。其中,产业债主体评级上调的仅32家,去年同期则有135家,城投债评级上调的主体数量同比也减少约86%。这份研究报告还显示,行业分布上,城投、建筑装饰、非银金融等行业主体下调数量较多。

  评级行为更趋审慎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信用评级下调增多,反映了一些行业监管趋严、景气度变化的情况。

  海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姜珮珊指出,房企融资类信托压降、“三道红线”、涉房信贷管控、集中供地等一系列政策下,房企融资压力加大,前期大规模加杠杆发展模式在严监管下弊端渐显,个别扩张过快的房企信用风险有所暴露。

  此外,在评级行业严监管和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评级机构评级行为也更趋审慎。

  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相关要求置于首要部分。中证鹏元董事长张剑文表示,《通知》针对目前评级行业存在的评级虚高、评级区分度低、预警能力滞后、评级公司利益冲突等问题给出改革思路和指导意见,将对评级行业的评级质量提升、竞争环境重塑、合规管理强化等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近一两年,评级行业监管动作频频,特别是在取消强制评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今年1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取消注册发行强制评级要求的分阶段方案,明确在注册环节不强制要求信用评级;8月,央行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而在今年2月,证监会分别取消了公司债券注册环节及公开发行的强制评级要求。

  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评级质量低的问题饱受市场诟病,评级要求也对企业发行债券造成一定的阻碍。随着监管弱化评级要求,外部评级将向市场化靠拢,这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评级中枢偏高、区分度差、评级预警不足等问题,出清评级虚高泡沫,更好地发挥信用评级风险预警和投资定价功能。

  步入市场化发展新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弱化强制评级要求,引导扩大投资者付费评级适用范围等措施,将推动我国评级行业发展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引导评级机构更多从投资人角度来揭示风险,促进评级行业和债券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张伊君表示,短期来看评级机构可能在收入、评级技术改进等方面面临一定压力。但从长期看,评级机构将会更重视“声誉机制”,这有助于推动评级行业在评级方法、模型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完善,更好发挥风险揭示及定价功能,从而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

  “弱化评级依赖将有效推动评级业务回归本源,更好地实现信用评级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价值。”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说道,“评级机构将更有动力专注于加强自身评级业务能力建设,完善自身评级理念与评级技术,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投资者等市场各方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有力参考。”

  债券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也会对企业债务融资、债券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评级回归合理的过程可能推动信用市场重新定价。不过,这一过程将是渐进和有序的。广发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刘郁说,由于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影响投资入库,评级下调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无需过度担心评级大量下调,以及由此造成的企业债务融资门槛提高及对债券市场的冲击。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今年以来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越迈越扎实。”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说。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强化对债券募集资金管理 禁止结构… 医药制造业回暖 超九成中药上市公… 下调现象频发 评级行业向“市场驱… 预计巨亏超千亿元、赖小民案余震犹… 千禾味业抢赛道抢了个寂寞 连续21个交易日破万亿 A股持续巨量… 保险业资本“围城”现象令人玩味 重庆啤酒营收增长27.51%净利润下滑…
推荐文章
建立孵化站 为退役军人就业铺路赋… 火箭军研究院:营造廉洁高效的科研… 中医药可以“很有趣” 北京城南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京津穗经开区签订协议 268项政务服… 利用大数据强推广告?用户可依法拒… 种子法再迎修订,从源头上解决种子… 河北夏粮平安落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