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炉的上市保险公司2021年上半年保费成绩单显示,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平安人寿6月单月原保费收入同比分别下滑3.4%、7.6%、0.39%,新华保险仅同比正增长0.3%;负债端继续承压,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缩水,保险业当下所面临的转型阵痛,备受业内人士和投资者关注。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近期,保险业内多次召开会议,深入探讨保险市场发展及下阶段工作。在谈及近期保费增速缘何低于预期时,多家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坦言,既有大环境下的客观原因,也有行业及公司自身的主观原因,这是保险业改革转型进入深水区必然面临的阵痛,无论是市场还是行业,都应该辩证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受到上市保险公司新单保费“前高后低”拖累,保险板块未能呈现疫情后的修复性增长,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
什么原因导致保费增速低于预期?这种低迷的情况还要持续多久?各保险机构有何应对之策?从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上半年保费低迷的主因是个险渠道代理人产能明显下滑。今年以来,保险产品切换,叠加粗放式人力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导致保险代理人的销售难度加大,代理人流失加速,保险公司普遍面临代理人脱落严重的情况。
资产端收益承压亦影响产品制定策略。保险公司本质上是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企业,一方面保险负债结构对资产端的运作形成约束,另一方面获取投资收益能力反过来影响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定价水平。近年来,因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部分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不稳定,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积极调整其保险业务的发展策略,在产品设计和定价时更为注重资本市场状态和收益情况。
例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会结合市场信息确定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并就当时和未来可得的资产配置结构和投资收益状况进行分析与测算,以此作为新产品定价的基本依据。因此,可能会推出一些低收益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他收益类产品比较,保险产品的性价比下降,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部分对收益有一定要求的客户流失。
除上述原因外,保费增速存在一定压力,也与保险业近年来“调整业务结构,追求长期发展”的转型有一定关系。
在“稳规模、调结构、练内功、谋长远”的改革发展思路下,各保险公司持续不断地从“拉长负债久期、优化缴费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增加保障内容、提升绩优代理人占比”等方面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新单业务价值。
“不断调整保险产品结构,持续降低趸交类低价值业务,努力推动期交类高价值业务,持续清核保险代理人。在此背景下,随着趸交保险产品业务量下降,代理人规模下滑,保费增长也必然承压。”一家寿险公司高管坦言,转型难免有阵痛,但个险渠道当初“拉人头贩卖人情”的模式显然已不可持续,转型势在必行。
在关注转型阵痛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向好迹象。从上市保险公司公布的上半年保费成绩单来看,若从环比情况来看,相较于今年5月单月,6月单月原保费收入均已出现大幅度反弹,这说明6月份各家均在保费业绩上铆足了劲。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负责人提到,这两个月来,行业费用乱投放现象明显收敛,产品也更加多元化,各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健康管理增值服务,以提升客户经营管理能力。
多家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监管不断强调“保险姓保”的大背景下,将持续深耕价值业务发展,努力推动整体新业务价值的快速增长。同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加强产品保障属性,不断推动保费结构持续优化,从而进一步拉长负债久期,有效控制负债成本,实现保费规模稳定增长。具体措施上,他们建议,一是积极持续发展涉老保险业务,挖掘保费新增长点;二是转变投资思路,拓展投资能力。
记者 黄蕾 实习生 范斐晶 编辑 陈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