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7月15日,是上证综指(亦称上证指数)30周岁的生日。1991年7月15日,上交所鸣锣开张7个月后,A股首个股指——上证综指“呱呱坠地”。而即将到来的7月22日,则是上证综指修订1周年的日子。
不过,7月15日,最大的焦点是中国经济半年报。随后的7月22日,目前看,最大的热点或是2周岁的科创板以及1周岁的科创50指数。
自己的两个“大日子”难以刷出“存在感”的背后,作为000001的上证综指的“心理压力”可谓是与日俱增:7月9日,被调侃为5年时间还在3500点原地等人;7月13日,盘中首次被创业板指超越;时不时,全球主要股指又双叒叕创出新高……
事实上,上证综指的压力早已有之。一直有观点认为,上证综指对市场的表征作用“失真”,有必要进行调整,这也最终导致1年前的重大修订。
但从走势上看,上证综指修订后一年来,并没有表现出与中国经济增长更为同频。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7%。相比之下,上半年上证综指的涨幅为-1.9%。
不过,落到交易机会层面,上证综指是否失真、是否同频并非盈亏的关键。相反,如果整日对4000点、5000点……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反倒会错失不少机会。对此,机构早有共识,君不见8189只基金中,跟踪上证综指的只有5只。既然机构都如此,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更不必以上证综指来判断牛熊。给上证综指减减压,对市场情绪和个股操作,都不是坏事。
事实上,上证综指“心理压力”还有相当部分来自“错配”,即经常被用于与道琼斯等股指对比,并由此扣上“不求上进”的帽子。但理论上而言,这种比较本身就属于“关公战秦琼”。
上证综指是综合指数,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普500都是成分指数,无法同日而语。上证综指去年修订时,剔除了风险警示股票,纳入了科创板股票,但这二者权重较低(科创板市值仅占沪市总市值10%)。上证综指就其综合指数的定位而言,是照单全收、鱼龙混杂的“大杂院”。而成分指数则经常更换成份股,是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的“实验班”。
因此,非要对比的话,不如让成份指数之间同台竞技,比如科创50、创业板指与道琼斯、标普。实际上,科创50与创业板指的走势与道琼斯、标普并无太多差异,主要区别就是尚未创出新高而已,而主要原因无非是中国股市没那么“水”。
美国股市的屡创新高与美联储的不断“放水”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关系。再对比美国经济的疲弱,更印证了“股市与其说是经济的晴雨表,不如说是资金的晴雨表”。所谓市场,无非供、需二字。上证综指长期锚定于3500点附近,不乏中国央行在“放水”方面克制的原因。
另一维度上,只要上证综指不大涨,消费、科技等窄基指数的轮动顶多是局部热点,并不会形成“整体市场”的赚钱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场外产业资本、消费资金进场的冲动,符合“脱虚向实”这个大方向。毕竟不能这边厢按着房市,那边厢又坐视从股市“管涌”出来。
上证综指资历最深,也最“上口”,日常对于大盘走势的描述,无妨继续沿用。但在用于决策辅助时,最好意识到其资产结构和编制方法的力有不逮。投资者只有放下对上证综指大涨的执念,才能加强把握“核心资产”的定力。
何妨吟啸且徐行。当上证综指卸下“牛市”的压力后,未来反倒有可能回报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