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财经
继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后,国内又一家金融科技领域的超级独角兽陆金所控股启动上市程序。
北京时间10月8日,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平台陆金所控股正式提交IPO招股书,拟于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LU”,高盛、美银证券、瑞银、汇丰、平安证券(香港)等多家明星投行担任此次IPO联合承销商。
公开数据显示,此前陆金所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总规模超过31亿美元。公司于2015年3月和2016年1月完成了总计7.77亿美元的A轮融资;于2016年1月完成了9.24亿美元的B轮融资;截至C轮融资结束,陆金所控股对应估值达3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多亿元人民币。
但据中国平安上半年财报,其披露五家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 700 亿美元,而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上半年市值分别为162 亿美元、67 亿美元和90 亿美元,合计320亿美元,陆金所、平安医保科技的总估值在380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值低于陆金所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
早前有市场传闻陆金所控股此次IPO将募集20亿至30亿美元,对比今年赴美上市的达达、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公司,如果传闻属实陆金所控股的融资规模将位居第一,有望成为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
上半年营收257亿元,但增速放缓
陆金所控股2017年以来业绩表现呈上升趋势。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陆金所控股分别实现营收278.19亿、405.00亿元和478.34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31.1%;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0.27亿元、135.76亿元和133.17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48.65%;同期净利率为21.7%、33.5%和27.8%。
虽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仍达到了257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234亿元增长了9.5%,净利润为 73 亿元,较 2019 年同期的 75亿元减少了2.8%。
陆金所方面解释称,收入增长放缓一方面源于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传统产品有所流失,另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结构变化致使服务范围受到影响以及借款人提前还款,从而导致了零售信贷业务定价发生变化。
而净利润下降是因为销售和市场营销支出增加了21.3%,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新增贷款的增长推动了资本化借款人购置成本的摊销,以及信贷减值损失增加了134%。
与此同时,同为金融科技巨头的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上半年营收分别为725.28亿元和103.27亿元,蚂蚁金服的净利润为219.23亿元,京东数科的净亏损为6.7亿元。
P2P转型,放贷平台本质未变
作为曾经的“P2P一哥”,网贷业务曾是陆金所的重要支柱。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陆金所网贷存量资产规模为3364亿元,占财富管理业务比重的72.9%。
由于近年来监管趋严,P2P成为互联网金融重点整治对象,为配合监管要求,陆金所开始逐步清理P2P业务。
招股书显示,2017年下半年,陆金所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取消了B2C产品,2019年8月在零售信贷方面取消了P2P产品。截至2020年6月末,陆金所网贷存量规模已经下降到478亿元,占比仅为12.8%。但由于P2P产品的最长期限为3年,所以陆金所最后的网贷存量产品预计2022年才能到期。
脱离P2P业务的陆金所控股目前对于自身的定位已经转为以技术驱动的个人金融“枢纽”平台,意在向科技公司靠拢。
但据了解,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的技术和分析费用为8.49亿元,占收入比重的3.3%,较去年同期下降0.4%。同期蚂蚁金服的研发费用达到了57.2亿元,占比7.9%,可见陆金所的科技投入相比以技术起家的蚂蚁金服仍有差距。
目前,陆金所控股声称的的主营业务集中在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板块,由旗下的平安普惠和陆金所平台实现,实质上就是放贷和卖理财产品。
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陆金所控股的累计借款人数已达1340万人,管理贷款余额为5194亿元,近7成用户是小微企业主。财富管理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470万人,活跃投资客户数达1280万人,客户资产规模达374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两大主营业务在收入构成中的占比相差悬殊。截至2020年6月末,零售信贷业务贡献的收入为207.54亿元,占总收入的80.8%,同比增长9.1%,财富管理业务贡献的收入为6.9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仅为2.7%,且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3.15%。
由此看来,陆金所控股的“去网贷”转型换汤不换药,本质仍是 “放贷”平台。
此外,净利息收入占比已从2017年的26%下降到2020年6月末的11.7%,担保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5%下降到2020年6月末的0.7%。
轻资产运营,信用风险敞口降为2.8%
陆金所目前的推行的轻资产模式主要是基于包括平安集团在内的第三方业务合作伙伴和服务商运营实现的。
在陆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贷业务中,第三方新增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51.8%增加到2020年上半年的99.3%。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平台提供的所有贷款中,六成是由 49 家银行直接提供资金的,38.7%是由信托计划的投资者提供的,陆金所平台自身提供的贷款资金不超过10%。
这也直接促使陆金所控股的信用风险敞口从2017年12月31日的24.6%降为2020年6月30日的2.8%。
在其财富管理业务中,陆金所平台共有8600只产品,完全来自429家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本身不提供理财产品,也就无需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
第三方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但陆金所方面也表示,如果未来合作伙伴关系发生变化或者合作成本上升,以及合作结果未能达到预期水平,都可能对陆金所各项业绩指标产生不良影响。
上半年贷款逾期率上升
除上述提到的第三方风险,新冠疫情导致主体客户小微企业主的贷款逾期率上升。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无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为3.3%,有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为1.4%,较2019年末的1.8%和0.6%有所上升。
第三季度,疫情影响并未继续扩大,逾期率已有所回落。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般无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降为2.5%,有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降至0.9%。基于未来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陆金所控股仍将新冠疫情纳入值得关注的风险因素。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8月20日发布了《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私人贷款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决定》,此次修订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利率上限为四倍同期LPR限额,较此前的24%和36%大幅下降。
对此,陆金所方面表示,将无法保证未来一年期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和四倍限额会不会进一步降低。由于修正案的解释和实施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对陆金所的业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招股书还阐述了信贷危机及长期信贷市场低迷、国家监管和全球经济形势等宏观方面的挑战,以及来自依靠互联网公司运营的TechFin平台和拥有财富管理机构的国内商业银行和私人银行部门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