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隔三差五就可以品尝“打新股”的甜头,但仍止不住部分机构投资者对“打新必赚”怪圈的腹诽。值得关注的是,近来部分新股收益率已大幅收窄,未来打新未必能赚。
对于“打新必赚”,那些留过洋的基金经理,习惯了“华尔街思维”,初接触“打新股”,常会一脸的不可思议:这么大的套利空间,是因为投行们怠工吗?
当过些日子,习惯了这种游戏后,也甘之如饴,但他们内心总还有些抹不去的小疙瘩:从估值来看,新股定价不算低,咋动不动股价就按倍数来涨呢?为啥估值最后都击穿天花板了,还能找到接盘侠呢?
怪,真的是怪!
但一个“怪”字,到了“打新族”这里,就变成了矫情。他们承认,很多新股的发行价并不低,甚至远超预期;他们也承认,上市公司数量已经够多,新股的稀缺性也正在逐渐消失;他们还承认,新股爆炒是非理性的,蕴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但这又怎样?就算有一万个理由证明“打新必赚”的不合理,但现实中,又有几次“打新股”是赔钱的?
“存在即合理”,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所以,见怪不怪,有那闲工夫琢磨,不如多开几个账户,探寻打新技巧,多中几个签才是正经事。
于是,一个怪圈就此形成:从道理上讲,新股爆炒显然是非理性的,“打新必赚”也不可持续;但从现实来看,打新股不仅近乎包赚不赔,多数还会给予较高回报。所以,投资者当然选择把道理仍在一边,努力打新去了。
但这个怪圈,造成了什么结果呢?
最直观的就是“劣币驱除良币”的炒作之风盛行。既然“打新必赚”,跟风者自然日众,烈火烹油的爆炒习惯了,相比之下有些“清汤寡水”的价值投资,就有点看不上眼。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什么?忽视个股基本面,醉心于跟踪资金走势、臆想庄家行为,成为许多投资者的习惯。
而时至今日,谁都知道,这对于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显然不利。
再往深处想想,投资者的习惯会反过来左右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资本市场其他参与者的思想、行为和决策。在利益的驱使下,以这种习惯为牟利对象的各种手段必然层出不穷。
“打新必赚”这个怪圈不能任由其发展。值得高兴的是,最近一段时间,虽然“打新”仍有赚头,但部分新股的收益率已经大幅收窄:比如,渝农商行上市首日就打开了涨停板,第二日盘中便触及跌停;又比如,麒盛科技虽然上市首日封住涨停,但此后连续两个跌停板,让“打新族”着实傻眼!
这或许是一个新的信号。在监管层强力打击二级市场违法违规炒作,以及处罚中的雷霆手段和制度上的查缺补漏齐头并进的背景下,“打新必赚”的怪圈已有破裂的迹象。未来“良币驱除劣币”的打新或可取代“打新必赚”,成为打新族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