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万亿市值774家企业与中国经济同步生长
创业板十周年吹响注册制改革号角
今年是创业板开板十周年。十年来,创业板市场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中国经济十年来发展的转型和升级的特征。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对于进一步深化创业板的各项制度改革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改革预期不断升温,改革路径也较为明晰。业内人士认为,创业板深化改革要向科创板看齐,同时要突出自身特色,要尽快在创业板推广实施注册制。
2009年10月23日,定位于成长型和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举行开板仪式,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集体挂牌,开启创业板市场交易。来自深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21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774家,总市值为5.59万亿元,流通市值则为3.64万亿元,平均市盈率则为43.39倍。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创业板公司平均总资产为34.40亿元,平均营业总收入为18.04亿元,净利润为0.45亿元,毛利率为29.57%,负债率为43.74%。十年来,创业板整体基本实现了高速增长,2013年至2017年,创业板营业收入均实现了24%以上的增长。
建设创业板市场是推进资本市场多层次市场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旨在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有效落实,助力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成长。创业板十年发展历程,基本体现了这一目标。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创业板板块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七成,34.57%的公司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1.26%的公司承担国家863计划,23.31%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拥有与主营产品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项目2.6万项。板块平均研发强度5.06%,中位数5.40%,远高于深市平均水平。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创业板涌现了宁德时代、迈瑞医疗、智飞生物等一批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的新经济行业龙头。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记者表示,创业板十年来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相符合,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新经济、科技性企业崛起和服务业的转型,同时也和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比稳步上升的趋势相匹配。从不足方面来看,创业板运行十年来波动比较大,企业发展稳定性有所欠缺。与此同时,与成熟市场相比,创业板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开板十周年之际,业内对于深化创业板改革正在形成高度共识。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0月20日表示,证监会将加快创业板改革,聚焦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需求,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基础制度,进一步增强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制度包容性。证监会主席易会满10月9日在深圳调研时则表示,证监会将聚焦先行示范区建设需求,整体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抓住节点,全力推进深圳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效,切实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而在稍早之前的9月,证监会系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则明确将“推进创业板改革”列为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短板的重点任务。
“创业板此次改革,既要考虑其在沪深港三个交易所中的定位,同时要考虑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中的定位。”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记者表示,深交所应该充分利用此次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对创业板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为创业板重新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
“创业板应继续突出自身优势,服务中小创新企业,形成和科创板的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差异化竞争。”董登新说,一方面,上交所科创板推行的注册制,无论从制度、规则到流程,均已基本成形,并已落地实施,应当及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深交所创业板推广实施。另一方面,创业板要形成比科创板更加包容的子市场,其挂牌对象可以考虑向估值在10亿元以下的科创企业倾斜。
李迅雷认为,创业板的改革路径已经较为明晰,要向科创板看齐,加大力度推进在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提升创业板的活力,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