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问计2020|2020上海民生报告: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持续显现
发布时间:2020-01-21 09:06 | 来源:央广网
上海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昨天(14日)开幕,董云虎代表政协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15日)上午开幕,应勇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上海两会大幕正式拉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全面施工之年,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交卷之年;更是“十四五”的谋划之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之年,是迈向更大未来的起步之年。在两会现场,上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新片区建设、进博会、营商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为上海新一轮发展谋划新篇章!央广网上海频道15日起推出上海两会问计系列报道。今天第一篇的主题《2020上海民生报告: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持续显现》。
央广网上海1月15日消息(记者王渝新 杨静 吴善阳 周洪 傅闻捷 韩晓余 唐奇云 林馥榆)上海市市长应勇今天(1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一年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市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做到迎难而上,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以稳增长的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市经济社会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固稳的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总额超过2022亿元、影响地方收入增幅1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8%;新增就业岗位58.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这两天,代表委员们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精细化治理、养老助老、医疗保障、住房条件、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民生话题建言献策。
滕平等代表:强化基本素养教育 顺应孩子的天性
教育,一直以来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门话题,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滕平认为,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应该顺应他 的天性,去加以指导,施加我们的教育行为。滕平说:
“所以我们家长有时候的焦虑,可能是对孩子不是很 正确的认识基础上,用社会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这样势必会带来一种焦虑的心情。所以正确的认 识孩子,掌握一定的方法,那我们的孩子可能在一个比较宽松,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我觉得 这才是有利的。”
滕平表示,面对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是很大的,他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会更好的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 的深度融合,去找准学校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让这样的融合教育能够更适合孩子的学习,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如果学校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师资,我想这也是优质均衡在新时代可以去找 到的突破点。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金炜同样认为,应强化基本素养教育,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他呼吁:十四五规划当中将少年宫扩建列入社会事业重点项目,金炜委员建议:新建一个现代化的少年宫,给孩子们更大空间,更有记忆,也更有憧憬。
金炜委员说,比如建立一个宋庆龄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来增加小朋友一些基本素养的教育。如今少年宫所给予的大多是艺术方面的教育,唱歌、跳舞、影视、戏剧等等,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男生来讲,可能更注重的是电竞、设计、电脑编程这样的新课程。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黄罗维委员: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 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
针对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持续显现,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认为,如何来提升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最关键还是在人,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黄罗维委员说:“城市和社区——这个城市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就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要真正杜绝一些破坏历史风貌建筑的极端事件发生,是要建立一套城市的动态管控体系。与此同时,对标卓越城市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地标,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市民打开它的大门。其次就是我们的旧小区改造,很多旧小区里人民群众的生活还不是很方便,我们的旧改工作不仅应该坚持不懈的做下去,而且更应该根据一些旧小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的提升旧小区的居住品质。第二我认为是社区,人是城市最基本的一个元素,而社区就是细胞,要精细化管理。社区是我们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而要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就是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像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代表委员进社区’就是很好的做法,可以进一步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社区进行调研,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社区的服务,就是要发挥社区的一个党建的引领作用。政府在城市治理中是责任主体,它主要是提供我们一个便捷的政务服务,社会发挥协同的作用,搭建共享共治大平台。”
胡苏云委员:增设老年人住宅保障专项体系 让老年人在大城市更宜居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研究室主任胡苏云认为,上海已进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达数年之久,并有《上海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细则》,但是现实中老年宜居环境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老旧社区住宅设施普遍缺乏适老设计,没有电梯,老年人出行极为不便;户外空间和社区活动场地与休憩设施匮乏;交通设施及道路规划不成熟,无障碍通道缺乏,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对此,胡苏云委员建议,应新建住房中确保一定数量的适老性强的老年住房,还要充分利用和设计住房保障政策和资金,帮助老年人负担住房费用,支持改造和营建户内外的适老环境,包括支持家庭适老性装修和翻新。同时,应研究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增设老年人住宅保障专项体系,考虑将公积金从原来的支持住房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功能,转向成为住房和居住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公积金利息部分可以用来支持新建和改建养老社区。上海老年中有一半有产权住房,有 12.7%拥有使用权房,但不少是老旧小区,公积金可以设计为老年人的市中心住宅提供抵押贷款业务开通特殊渠道,如在房龄要求、还款收入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
洪刚委员在小组会议发言 (央广记者吴善阳摄)
洪刚委员:安居才能乐业 要从机制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
洪刚委员目前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部长助理,他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起步,洪刚担任过市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作为政协委员,最关心的是身边的工友。洪刚指出,安居是为了更好地乐业,乐业才能安心地创新。上海的生活成本较高,对不少一线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每个月的房租是笔不小的开支,有时还要来回搬家,挺折腾的。希望各级政府能为更多外来务工人提供公寓房、公租房等配套优惠措施,有了个稳定的家,心就更安定了。上海郊区乡镇利用集体资产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希望有条件的街镇借鉴、推广。公寓实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入住条件、管理方法,切实体现大都市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关爱劳动者的温暖。集中管理后,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也统一纳入其中,对于产业安定、社区安宁也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
高庆迁委员:对社保、医保、教育等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大大点赞
上海市政协委员、虹口区政协副主席高庆迁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对社保、医保、教育等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大大点赞。高庆迁委员说: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明确的表态了,社保、医保、教育等民生支出只增不减,这也是一种态度。我想这是对今年如何应对经济形势的一种政府姿态、或者说态度。”
高庆迁委员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招商引资,往年好像没有。关于加强招商引资这方面的力度,他建议:在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政府要更加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能级和管理的效益。这个不仅仅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而是政府的管理水平。所以在今年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应追求更加追求绩效,不仅仅是资金的绩效,还有工作上的绩效,提高社会的应对能力。
徐孝芳等代表:暑期幼托亟待扩展,加强民办学前机构监管
连续六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的爱心暑托班也是双职工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将加强托幼一体化建设,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0个。深化中小学招生考试、质量评价等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600个。
青浦区盈浦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徐孝芳今年提出建议,进一步拓展爱心暑托班办学。根据她的调研,目前上海爱心暑托班存在学校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她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出台增加爱心暑托班服务点位和要求的相关指导意见,细化明确属地学校开设办班点要求,并将学校开设爱心暑托班情况纳入到教育系统考核体系。
不仅是暑托班,幼儿园也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提出,完善民办学前机构监管制度。根据他的调研,2010-2018年间,全国民办园在园幼儿死亡事件共109例,是公办园的13.17倍。目前,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教师资质、登记注册、办园质量等尚未形成针对性、系统性的法律制度体系,目前关于幼儿园的设立在相关管理规定中存在着“登记制”和“审批制”两种形式。
他建议,学区教育机构须经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设立,经各监管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招生。同时,学前教育机构实行法人登记制度,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他同时建议,学前教育机构应保持公益性,鼓励社会力量创办非营利性学前教育机构。
上海人大代表、奉贤区委书记 庄木弟(央广网发 鲍筱兰摄)
庄木弟代表:积极探索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上海市人大代表、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让上海更具魅力的宏大工程,目标实现便是亮点、便是奇迹。积极探索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一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城镇化方向;二是乡村功能不是简单空间拼凑,而是要跨界融合,寻找“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三是要发挥乡村比较优势,将空间、生态、政策、文化 “变现”,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四是针对“一个宅基、两个老人、一个梦想”,补齐治理短板,解决“小农民”“小产证”、资金“小循环”、社区“小配套”问题,以组织“牵引力”,激发“内生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变“抱着农民走”为“让农民跟着政策跑”。善作善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创造上海乡村振兴新传奇而拼搏!
上海人大代表、金山博物馆副馆长余思彦表示,今年报告中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农业经理人”和“青年农场主”。2019年4月,农业经理人成为我国职业分类体系中的新职业,一方面说明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新型职业农民的分层分类更加精准;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来带动农村增收的主体,会更加年轻化、职业化、专业化,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余思彦代表说:
“我身边有不少在农村创业的青年朋友,一个方面建议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他们多关注,提供更多培训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希望能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青年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新路径。”
责任编辑: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