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慢城。兰缔 摄
经过整治和风貌升级后的龙河镇,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颜安 摄
农历大雪过后,山城迎来了难得的暖阳。12月10日,车出重庆城,沿渝长高速行进约1小时,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了全市88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之一、长寿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龙河镇。刚下道,一只昂首探触的巨大蜗牛便映入眼帘。蜗牛的背壳上,负载着农耕文化的图景浮雕,两旁分列着四组红色阑干,两两相对,像一道勃发的彩虹,又像一扇预示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门。
人们通常把蜗牛与慢联系起来,选用这个标识,龙河镇用意明确: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国际慢城建设结合起来,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乡村“慢生活”中心。
慢城建设能推动乡村振兴
何为慢城?
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快”,过快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倡导一种慢生活理念,这就是“慢城运动”。
“‘慢城运动’起源于1999年的意大利,目前已发展到25个国家150多个城市。”长寿区农业农村委综合科科长杨杰说,国际上对于慢城的定义一般是,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没有污染、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
这与龙河镇的实际情况相符。“我们的人口总数约4.8万余人,全镇幅员面积89.9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镇人大主席沈洪英介绍。同时,龙河镇内龙溪河、蔡家河、双龙河穿境而过,与国家4A级景区长寿湖毗邻,全镇9村临湖,森林覆盖率45.6%。这些又构成了建设慢城的基础和前提。
“但为什么要打造慢城呢?”记者觉得理由还不够充分地追问道。
“建设慢城,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这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契合之处。”杨杰表示,正因为如此,区里在谋划时,将长寿慢城项目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次实践,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文化示范区、现代田园休闲度假新目的地、“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和示范区。
“橘乡福地•长寿慢城”项目选址于长寿现代农业园区,覆盖市级乡村振兴试验示范镇龙河镇四坪、保合、河堰3个村,一期启动示范区建设30平方公里,集“慢食、慢居、慢行、慢游、慢购、慢娱”等于一体。
培植产村相融的“生态田园”
“慢城”的本质不是“慢”,而是“绿”。
“大而不优。”沈洪英这样概括龙河镇的产业状况。过去,龙河镇虽流转了约4.8万亩土地种植柑橘,但柑橘的品质并不算高,产业链也不长,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以全市2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之一的保合村为例,4家农业企业在村里流转土地后,种植的全是晚熟柑橘,虽然品种上不断改良,但始终只是鲜销,没有发展起产品加工或者农旅融合等附加值高的产业,难以摆脱柑橘产业大环境的风险。一名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土地流转费近900元,加上村民工资和农药、化肥、包装、运输等成本,每亩柑橘的生产成本达到3920元,折算下来柑橘的单价要卖到1.5-2元才能保本,风险较高。
绿色经济是慢城建设的要求。长寿慢城项目的到来,让沉睡已久的乡村苏醒。
今年我市农交会上,长寿区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海升集团签约,后者在龙河镇流转土地3000亩,建设高标准全机械化柑橘种植示范园,打造从种子到橙汁的绿色生态循环全产业链。
四坪村、保合村等与市农资公司、长寿乡村旅游公司合作组建“重庆矗成农业公司”流转柑橘林2500亩,村集体、农户以土地租金入股分红。
保合村三组村民左新忠由此受益。“家里流转了5亩多地出去,每年流转费有4000多元。此外在基地搞管理,每月还有1800元工资。”他说,2019年收尾在即,辛苦了一年的他算了一下账,几万元的现金收入让他一时不敢相信,“又重新算了好几回,的确没算错。”
小小的柑橘像磁铁一样,不断拓展丰富乡村功能和业态形式,引入业主发展垂钓产业、打造晚熟柑橘绿色融合技术集成展示区等,均能产生“柑橘+”的融合效果。
未来,长寿慢城还将依托西南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打造柑橘技术示范基地和新品种试验基地。
建设环境优美的“幸福家园”
慢城建设如何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0日下午,记者在四坪村采访时,79岁的村民程长清正挥着大扫把打扫门前的院坝。天气晴好,画面生动,记者赶紧按下快门。
这吸引了老程的注意,他停下来,拉着记者摆谈,“别看这块坝子面积大,但过去没有硬化,并不安逸。”
程家门前的院坝足有200平方米,上周孙子结婚,他和老伴在院坝里摆了45桌,好不闹热。老程的房屋三楼一底,红墙青瓦、窗明几净。“整个外立面全部重新做了,我们自己负责内部装修,厕所、厨房都和城里头一个样,天然气也开通了。”他乐呵呵地说。
老程所住的石厂湾,是龙河镇人居环境改造的一个示范点。在改造建设中,镇里尽量保留了村落的层次感和道路的线条感。同时,根据村民需要,合理种植各类果树以及波斯菊、金鸡菊等多种花卉植物,达到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协调统一。
老程的院坝里,施工方特地修建了凉亭。凉亭外种满了梨树、李树、樱桃树,地表栽上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而房屋侧面则布置了独轮车、石磨等农具。远远望去,好似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
来到蔡家河边,河水蜿蜒流淌,河道间还有许多茂盛的水草。工作人员说,这些水草是他们刻意保留下来的,为的就是尽量保留农村小河的原始风貌,“在河里捉鱼、钓小龙虾都可以!”
“我们在慢城项目的风貌整治中,始终坚持原貌修缮,杜绝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院落、古树古木、古老建筑进行修复。同时按照绿色发展、生态治理理念,对蔡家河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打造生态化、景观化的会‘呼吸’的河道。”负责慢城建设的长寿区城乡统筹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宗华东告诉记者,目前14个湾落、700余户农房风貌整治已全面完成,第二批14个湾落也已开始动工。
穿行在慢城区域,记者直观感到,虽然风貌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但村落布局、道路线条、农村元素却保留得十分完好,处处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打造和谐有序的“乡村乐园”
环境的建设周期是短暂的,而文化和理念的培育是长期的。
慢城核心区所覆盖的区域是“长寿文化”“耕读文化”“秀才文化”的发源地,其核心内涵与“慢生活”文化高度契合。
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比如说,秀才湾就因清初村内学堂10人同中秀才而得名。
老程所在的石厂湾,名字也有来头。抗战期间,四坪村插旗山大户孔庆寿,因遭土匪骚扰,筑楼御敌,命人在此开山采石。后来,采石场佃农留居此地,立业兴家,住户渐多,形成湾落,遂名石厂湾。
“为了恢复昔日秀才湾的书生文化,我们以旧复旧在学堂遗址上打造了‘保合书院’。”宗华东说,书院将成为秀才湾最重要的研学区、文化体验区,通过VR沉浸式体验方式,集中展示中国科举制度文化,同时设有国学讲堂等内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在龙河镇,一个湾就是一个自然院落,少则有十余户村民,多则有二三十户村民,是比生产社更小的单元。
湾的面积不大,住户大多沾亲带故,全是一个姓氏的情况很多,虽然大多比较团结,但家长里短的事情也不少。为了加强基层治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龙河镇引入了城市里的网格化管理和楼栋长制,在村里实行了湾长制。
30岁的张思璐是该镇团委书记,也是石厂湾的第一任湾长。
“农村人哪个不是这样养鸡鸭?”“我这些柴草堆得好好的,哪里不整齐了?”……起初,村民的质疑,让张思璐处处碰壁。不认输的她,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拉家常、摆道理,村民渐渐对她热乎了起来。
环境为表、产业为里、文化为魂、治理为基……长寿慢城从乡间生长,整合山川田园和湾落人家资源,重现乡村往事——长寿湖畔,一座慢城正悄然崛起!
相关新闻》》
长寿慢城将于12月19日开门迎客
橘果已飘香,慢城待客临。近日,记者从长寿区获悉,“橘乡福地•长寿慢城”一期项目已经初步完工,将于12月19日开园迎客。
据悉,“橘乡福地•长寿慢城”是长寿区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市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的第一个重大项目。该项目位于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龙河镇、双龙镇,与长寿湖毗邻。项目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0平方公里,辖区范围涉及7个村(龙河镇保合村、四坪村、河堰村、合兴村、明星村;双龙镇天堂村、龙滩村),涉及农户7741户,总人口20700余人。
项目负责人介绍,长寿慢城项目将乡村振兴与“国际慢城”理念进行了结合,主要包含有五大系统。一是以万亩柑橘园区为背景,实施蔡家河综合治理的绿色生态系统;二是以新老秀才湾片区为核心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各湾落历史文化沿革打造的乡风特色生活系统;三是在省道公路旁双向通行自行车道,届时将投放共享单车形成慢行游线的休憩慢行系统;四是围绕老秀才湾学堂旧址,重点开发度假康养、科普研学、户外运动等6个板块,布局有陶艺手工文创区、亲子游乐体验区、川渝特色美食区、花房摄影展示区等综合性项目业态的深度体验文娱系统;五是开发“村游锦囊”系统,游客可借助手机线上导览、导航、导游、导购的“数智”系统。
该项目于2018年8月启动建设,一期项目涉及河道生态环境治理、道路沿线景观、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农旅融合发展四个子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并定于12月19日向游客开放。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 治理有效是基础
文化赋能是慢城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到乡村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加强乡村治理。记者在采访中感到,这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龙河镇选派了青年党员干部担任湾长,但这还远远不够:一则,湾长仍是机关干部,尚未从群众中选取;二则,依旧是宣讲政策、调解矛盾的多,较少涉及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保障。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上深入着力。
提升村民参与自治能力,重点是解决村民“愿不愿参与”和“怎么参与”的问题。一是要从思想、政策、文化等多维度入手,采用宣讲、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全方位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愿和本领;二是要搭建村民参与自治的平台,确保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三是要拓宽村民参与自治的渠道,加强对“红白理事会”“民情民意会”等各类民间自治组织的引导,积极培育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社会组织,逐步形成村委会为主、民间组织为辅的全方位深层次乡村自治格局。
采访最后,一名镇机关干部告诉记者,他们正准备在村里探索实施“三事分流”制度,即将村里的事分为大事、小事和私事,“大事”即政府管理事项及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负责解决;“小事”即村(居)公共事项及公益服务,由村(社区)“两委”牵头,村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私事”即村(居)民个人事务,由群众自行解决。
“三事分流”,就是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责任和主体作用,培养主体意识。希望龙河镇能细致谋划、主动引导,以“三事分流”为引子,在乡村善治方面再出成果。(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