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新网记者 张昊 文/图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
在第三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追寻烈士的事迹,聆听参观者感悟。
缅怀长征路上红军英烈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撤离原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行军,胜利前进至陕甘宁地区,实现红军主力大会师。历史上把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瑞金出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各部队也分别向于都集结,17日,开始南渡于都河,踏上长征路。随后,其他三路红军也先后踏上长征路。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史料和文物突出记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红军将士奠定胜利之路。
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后,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与优势之敌在湘江两岸血战5昼夜,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仗,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捍卫渡江通道,鲜血染红了湘江水,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的说法。经此一战,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中,红5军团第34师等部为掩护主力过江,被阻于湘江东岸,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腹部重伤昏迷后被俘,苏醒后乘敌不备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等指挥红军把走与打结合起来,率3万多红军在敌40万重兵集团之间穿插迂回,突破层层封锁,跳出了包围圈,成为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红军二渡赤水的太平渡渡口,是遵义战役作战最激烈的地点之一——娄山关。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在遵义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牺牲,年仅27岁。
红25军先后取得独树镇、庾家河、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后继续西征,北上陕甘。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在四坡村战斗中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在展览中,记者看到“长征英烈及纪念活动”部分,一整面展墙上写着“红军营以上干部烈士名录”。军事博物馆讲解员朱立告诉记者,红军牺牲的烈士仅营以上干部就有422人。
每天接待数千名参观者,朱立也有着自己的体会。她最喜欢的一句讲解词就是:“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烈故事也是传家记忆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简直没有路……我们就对准峰顶附近那个缺口,笔直地向上爬。浓雾环绕,大风凛冽,刚到半山,就下起雨来了。我们越爬越高,又撞上了让人担惊害怕的冰雹。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越发困难。讲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冷得人连呼气都冻了冰,手和嘴唇冻得发紫。有些人和牲口一步没走稳,就掉到冰河中,从此诀别。那些坐下来休息喘喘气的,就在原地冻僵。”董必武长征过雪山时已49岁,对当时艰难情景他这样记述。
朱立向记者进一步解读,红军牺牲的烈士人数无法具体统计,各路红军出发时总人数是20.6万人,沿途补充兵力,据不完全统计共4.2万人,最后到达陕甘的只有5.7万人。
多位参观展览的观众告诉记者,他们在参观展览时,被那些在长征中为国捐躯的战士光辉形象而深深触动。
一组连环画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柳适思凝神观看。这组连环画讲述了红军战士谢益先在过草地时,遇见了饥寒交迫的母子三人,他把仅有的干粮送给他们。母子三人靠着这袋干粮走出了草地,而谢益先却因饥饿牺牲在草地中。
“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残酷感触不深,这次展览给我带来很大触动,很有冲击力。”柳适思说。
观众田文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红军一支收容队省下自己的粮食救护战友的故事。
“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铭记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成果来之不易,这是我们应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记忆。”田文庄说。
记者注意到,除了展览中的英烈人物故事,一些革命故事也在观众中口耳相传。
参加过红军陕北会师的94岁老红军强勇,向记者讲起当年的战斗场面。为了保卫延安,强勇所在部队跟日本人打了3次伏击战。强勇告诉记者,他当时只有14岁,是个小司号员。打完一仗,一个连100多人只剩下二三十人。连长牺牲了,指导员牺牲了,其他的战友也都牺牲了。只有一排长带着剩下的战士撤退。
“战斗结束,晚上天很黑,看不清人。我跟着一队人走,一听他们叽哩哇啦地说话,才知道是日本人。我就一边跟着他们走,一边找机会脱身。”强勇瞅准一个机会躲在路边才得以脱身。天亮以后,才看到自己的部队。“如果当时是白天,我也就被日本鬼子抓住了”。
观众张磊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外祖父参加过儿童团。外祖父常常给他讲起那时的战斗场景。
张磊外祖父的老家在天津市蓟州区,在攻打日本人占领的蓟县县城战斗中,儿童团负责抬担架,照顾伤员。在抢运伤员行动中,也有不少儿童团员献出宝贵的生命。
“革命历史不但是我的家史,更是国家的历史、人民的历史,我们有义务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有责任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把学习英烈的精神与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实现国家的‘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张磊说。
在观众留言中,记者看到,84岁的老人张春秀工整地写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教育子孙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传承长征精神继续前进
“我们通过回顾历史,传承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黄亦兵告诉记者,此次主题展览一大亮点就是在展示长征精神时,既展示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战略决策,又用很大篇幅展示普通官兵的英雄事迹,展示他们身上崇高的品格。
黄亦兵说,此次展览将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通过回顾长征历史,缅怀先烈,用长征精神激励当代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
记者从参观观众中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讲话引发观众们深思。
如何让“00后”学习、领悟、传承长征精神?北京市四十四中学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道“大题”。带队参观展览的张京媺老师告诉记者,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不了解历史,首先要有知识的积淀,才能有精神层面的领悟和传承。为此,四十四中学还把运动会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结合,让同学们自发主动学习了解历史。
张京媺介绍,在运动会上,同学们将长征历史充分融入班牌、口号、标语、服装中。一班为“红一方面军”,二班为“红二方面军”;班牌设计成雪山、草地……
“‘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是一句催人奋进的话语。”参观完展览,柳适思告诉记者,他感到激情澎湃。
柳适思认为,对于每个人而言,“自己的长征路”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建设好祖国;对于一名法官而言,“自己的长征路”就是落实好总书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具体要求。
“先烈走完长征路,为我们换来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我们继续走新的长征路,是为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添砖加瓦,特别是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参观完展览,北京市民黄浩对记者说。
观众赵万富在留言本写下他对“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理解,“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长征精神,继续前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图为各界群众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