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 法新网记者 张昊 文/图
2016年9月24日,《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展第二天,早晨8时30分许,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迎来红军老战士、老同志及亲属代表参观专场的观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精心布展,“盛装”迎接参观者。据讲解员介绍,此次展览陈列面积达2000平方米,内容编排以时间为顺序,以重要战役战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体,共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浴血奋战勇向前”“革命理想高于天”“胜利会师开新局”“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6个部分。
此次展览展出各种图片、文物、艺术品、雕塑等,其中国家一级品33件;形象讲述30个长征故事,精心设置“飞夺泸定桥”等5处主题景观,模拟历史环境氛围。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粉碎上百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随着讲解员的解说,观众们缓步走入展厅,仿佛回到长征年代。
96岁的黄甘英和95岁的吕璜,两位老人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观看展览。“没有先烈的牺牲奉献,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两位老人感慨道。
吕璜老人1937年3月加入“民先”。吕璜老人的丈夫布鲁,曾在延安保安处从事侦察情报工作,曾力破多宗国民党特务案,被誉为“红色福尔摩斯。”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空军战斗英雄王天保老人胸前佩戴着18枚勋章,来到军事博物馆参观。他的身影吸引着年轻参观者敬仰的眼神。
曾经历过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的93岁老红军强勇,在家人陪同下来参观展览。他说:“我的战友们要么过世了,要么年纪太大见不到了,在这里仿佛又看到他们的身影。”
“红军将士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展现出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军事博物馆解说员在第四部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展板前向观众们介绍。
“现在网上一些长征故事不准确不全面,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最真实的史实,非常难得。”82岁的退休干部罗宏述一边看展一边记录关键词。曾在教育系统承担法律政策研究工作的他,特别关注长征历史中的细节。
“当年,红军留下了许多团结各族群众的政策律令。现在的法律工作者应秉承红军的优良作风,传承他们的精神。”罗宏述说。
红军渡金沙江时使用的行军灯、女红军用过的马鞍、干粮袋、皮带等文物前,不时有参观者驻足。三支红军使用过的步枪也吸引了多位参观者。
“中间这支枪叫汉阳造。红军长征时,一个班里有三四把汉阳造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青年医生付强从山东专程赶来参观展览,他是一个军事历史迷,他和旁边的参观者交流。
“那其他战士用什么样的枪呢?”旁边的参观者问道。
“其他的战士没有枪,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付强一边回答,一边指着旁边陈列的山炮说,“红军是在装备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取得长征胜利的,你看那边,就是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
“儿子开学了,不然我一定会带他来学习。我现在了解到的长征历史和精神,都要传递给儿子。”付强边看展,边用手机拍摄照片、视频。
12时45分,距社会观众参观入场还有15分钟,军事博物馆西北门外已有百余观众排队等候。此外,来自北京市多所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参观。
北京市四十四中学来参观的是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入校后的第一个大型集体活动。带队参观的张京媺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展览中的资料和文物中学习知识,身临其境体会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然后升华到长征精神的传承。
在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穿的草鞋展品前,一对中年夫妇久久驻足。丈夫张爱宾曾是空军飞行员,在他看来,《最后一次党费》《皮带的故事》《大铜锅的故事》都反映出红军战士们面对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信念不减、信仰不息。“我们应该珍惜当今的生活,秉承革命烈士的遗志,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
“二十多年前,我当兵的时候,也曾到云贵川地区拉练,泥泞坎坷的田间山路非常难走,何况80年前红军穿着草鞋走的长征路。红军战士们有‘坚决跟党走’伟大的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支撑,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妻子梁虹感慨。
图①为参观展览的市民给孩子讲解红军长征历史。
图②为北京市中学生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