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网讯 记者余瀛波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16市场监督管理论坛上获悉,年报制度实施三年来,全国共有498.96万户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6.7万名“老赖”被依法限制了企业任职资格,失信行为得到有力约束。
“三年来,公示率均超过之前的年检率,今年达到了88.3%。截至8月底,公示系统累计访问量226.13亿人次,平均每天访问量达4000万人次。我们创新运用企业信息公示、信息抽查、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等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企业监管新机制已基本形成。”在今天的论坛主旨演讲中,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对目前的信用监管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事实上,让张茅对这项已持续三年的商事制度改革充满信心的,是一份足够有说服力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此项改革以来,社会投资创业热情不减,新增企业逐年攀升,今年1月至8月,新登记企业356.4万户,同比增长28.9%,日均新增1.46万户,超过2015年的1.2万户和改革前的6900户,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到8258万户。
而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新形势下,第三产业新增企业占到全部新增企业的81.1%,这表明,新产业、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创业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活跃度始终保持在70%左右。
据估算,今年上半年新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造就业超过了1300万人,改革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服务创业创新作用日益增强。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排名提高了12位,在189个经济体中处于第84位。中国科协的第三方评估也显示,商事制度改革有力改善了市场环境,为2015年GDP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
不过,张茅同时也提到了另外一组数据。“研究数据表明,一个地区的企业数量和人均企业密度,与GDP规模和人均水平具有正相关联系。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企业17户,与发达国家近50户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改革还有继续深化的空间。”他说。
今年10月1日起,“三证合一”的升级版——“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即将全面实施;而就在不久前的9月14日,工商总局发布了新形势下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的意见。这预示着,自2013年3月正式启动的商事制度改革,还远未结束,且正在步步推向深水区。
此次论坛,张茅的主旨演讲题目是:《深化改革 创新监管 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张茅在演讲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市场监管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手续繁、效率低的审批过程,既限制了市场活力,又增加了行政成本,容易形成寻租空间,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他说,本届政府大力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已经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618项,精简了85%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只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生命财产安全、有限资源开发等领域保留部分审批事项,真正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
同时,宽松简明的事前监管离不开明确的市场规则,政府应当把精力从原来的审批监管,更多地转到制定规则和标准上来,明确“负面清单”,引导市场有序准入,立好市场活动的“指示牌”,使企业行为有遵循、后果可预期,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制度保障。
张茅强调,法治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才能使监管活动于法有据。要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权责法定。坚持依法履职,强化对执法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执法队伍融合,凝聚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推动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
对于下一步改革重点,张茅要求,要构建新型监管体系。而在此方面,目前已试水三年的信用监管机制,显然就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首选之举。“我们将加快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一张网’,力争在年底基本建成并运行,为新型监管体系奠定重要基础。”他说。
张茅强调,要创新市场监管方式,着力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在此方面,首先就是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今年,抽查事项将达到市场监管执法的70%以上,明年争取实现全覆盖,健全联动抽查机制,实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