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双创计划”瞄准“真项目”、盯紧“卡脖子”
把人才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
14日,2019年江苏省“双创计划”答辩评审在南京结束。当天共有1847名海内外人才参加答辩,根据答辩结果将获得最高500万元、最低50万元的资金支持。今年的评审在资助重点、资助结构、遴选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创业类人才和全职引进人才,看重企业发展前景,聚力引进资助“卡脖子”领域人才。
714位“海归”首站选择江苏
今年“双创计划”3月启动以来,在控制申报数量的前提下,仍有4493人申报,较去年增加927人,增幅达26%,竞争相当激烈。经地方和部门择优推荐并通过资格审核2394人,其中双创人才943人、双创团队91个375人、双创博士1076人;91.7%的人才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其中714人从海外归来首站选择江苏创新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审核的2394人中,有547人无需答辩直接认定进入计划。这也是江苏在“双创计划”中首次实施认定支持。即对去年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只要符合省“双创人才”申报条件的,直接给予1:1配套支持,不再进行重复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双创博士申报对象,博士毕业于世界前200强高校的,实行审核制,经认定后给予支持,不再进行答辩评审。除547名直接认定的人选外,当天共有1847人参加答辩评审,高端人才云集。双创团队中,由国内外院士领衔的9个,由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杰青等领衔的30个,由973、863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领衔的3个。双创人才中,企业引进人才占比85.4%,其中93.1%为我省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紧缺人才;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占比14.6%。双创博士中,参加现场答辩的560人,均为企业引进人才,90.7%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紧缺人才;有516名直接认定的人才为世界前200强著名高校全日制博士毕业生。
“双创计划”评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邱志明说:“江苏的产业基础好,这次参加答辩的项目质量非常高,有些项目在国际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选出“真干事”的好项目
本次答辩评审的评委阵容强大,高手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366位专家评委,既有“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咖,又有知名企业家、风投专家等业界大拿。其中技术专家、事业单位负责人等264人,“两院”院士、著名高校院所负责人37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62人,累计占75.4%;风创投机构72人,均有8年以上本行业领域工作经历,董事长、总经理、总裁等高管55人,占76.4%。
担任评委组长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卫,他告诉记者:“是不是‘真干事’的项目,能否把精力放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上是我的重要评判标准,杜绝资金被套取,避免包装过度的项目,为江苏省的发展把好关。”
在评判方式上,本次评审坚持客观评价(基本条件评价)和主观评审(专家评审)相结合,分别按50%计入总分,减少主观占比。客观评价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对于创业类和企业创新类人才,将本人出资金额、企业所付薪酬、人才获市县资助情况、推荐单位评级情况等纳入评价范围,更好对接地方、行业发展需求。主观评价综合考虑申报人才、引进单位、实施项目等因素,以等级分为主、标准分为辅,尽可能减少主观评判自由裁量。
聚焦“高精尖缺”人才
围绕贯彻落实“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突出提升人才资金绩效,让人才资金更加精准地用到“刀刃”上,今年“双创计划”突出资助重点并优化资助方式。
在资助重点上,聚力引进资助“高精尖缺”“卡脖子”领域人才,优先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更加注重创业类人才和全职引进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集聚度和产才匹配度。统筹项目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严格把握评审标准,进一步提高资助项目质量。
在项目总金额固定的情况下,本着支持更多人才、支持重点人才的原则,优化资助结构,便于更大力度吸引集聚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继续实施省“双创计划”500万元、300万元重点资助,同时适当压缩100万元资助人数,提高50万元资助人数。
“既希望为人才‘锦上添花’,更注重为人才‘雪中送炭’。”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双创计划”对人才的支持,往往在最关键处、最关键事,突出解决人才的“第一口奶”“第一桶金”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江苏还将注重跟进支持,对来苏五年内的人才,符合条件的,还可申报省“双创团队”,继续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创业类人才创办的企业新引进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继续申报双创人才,给予持续支持,助推人才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记者 郁芬 实习生 孙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