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后,每分每秒对避难逃生都很重要。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预警登上热搜。地震预警是怎么回事?地震预警到底能不能救命?山东地震预警情况如何?6月18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山东省地震台网中心。
震中周边30公里左右的范围还是预警盲区
四川宜宾6.0级地震发生后,不少成都市民反映,正准备睡觉时,突然听到小区外面响起了地震预警声,几十秒之后家里出现了明显的晃动。此外,还有部分在手机上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市民,提前1分钟收到了预警信息。
由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通过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43秒向乐山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
很多网友刷屏,惊叹“不可思议”,感慨技术进步太快,地震都能预报了。对此,山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殷海涛介绍,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一字之差,但本质上截然不同,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而预报则是在地震前。“预警不等于预报,不少人混淆了两者的概念。”
专家介绍,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4公里)则会延后数十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地面前10余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殷海涛解释,由于电子信号传输速率大于震动波速度,所以人们可在真正的地动山摇前得到警报,就像“先看到打闪,再听到打雷一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震发生后预警系统需要一定响应时间,所以震中周边30公里左右的范围还是预警盲区。
具体到大陆地震预警网的预警系统,据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和处理、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地震危险区域布设高密度的台网,监测地震,监测仪将监测到的地震动的关键信息发送至预警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预警中心发布预警信息,用户接收预警信息并进行避险和紧急处置。
地震预报则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将其预测出来。据了解,目前,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是一个世界难题,而且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突破。“总的来说,预报水平仍然很低,能做出预报的地震只占极少数,当前地震预报仍停留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之上。”殷海涛说。
预警提前15秒,伤亡比将减少53%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表示,地震预警取得了一定的减灾效果。根据地震预警时间和人员伤亡关系的理论预测,提前3秒预警,人员伤亡比将减少14%;提前5秒,伤亡比将减少22%;提前15秒,伤亡比将减少53%。地震后5秒内即发布地震预警,可谓“生死时速”。“地震预警抢出的是地震波和地震信息传播的时间差。”殷海涛说,时间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距震中越远,预警时间越长,越可以为群众逃生赢得时间。
“在地震前几秒发出预警信息,最有意义的是对一些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煤气自动关闭、电力自动切断、高铁紧急制动等,避免次生灾害。”殷海涛说。
收到地震预警后应该做什么?对于民众而言,根据预警时间,并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采取合理的避险措施,进行有效快速疏散。对于工程来说,可以根据预警时间,采取紧急的应急处置。
据悉,地震预警的时间相当短,但其准确率却相对较高,因此很多国家早已开始重视地震预警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国外利用地震预警,也有过不少避灾成功的案例。比如,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发生时,东北新干线有27列列车正在运行。这些列车在震动实际开始前就紧急刹车而减速停止,乘客无一人受伤。
当然,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其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限的,也不能把预警的作用一味夸大:越接近震中,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就越短;离震中越远,提供的预警时间越长,但意义也随之削弱。
山东预计2022年全面实现预警
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自汶川余震区发展的我国地震预警成果,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目前,山东省正在开展“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山东省子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台站数量越多,间距越小,预警网络就更密集,将进一步提高我省地震监测的能力,增强地震参数、震源参数速报能力和灾情快速评估能力。”殷海涛介绍,山东将建设1468个台站,其中基准站点90个、基本站点148个、一般站点1230个,预计2020年实现地震烈度速报,2022年全面实现地震预警。
项目建成后,新增的预警信息发布功能也值得关注。按照规划,项目建成时,我省将形成在地震发生后5-10秒内即可发出地震预警的能力,供大家“抢”得黄金时间有针对性地避险,减轻直接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
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包括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与保障系统五大系统。除了能为重点区域提供秒级的地震预警服务,还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1至2分钟发布地震基本参数速报信息,2至5分钟发布烈度速报信息,30分钟至24小时持续提供地震灾害评估信息,24小时后产出更为丰富的信息产品。
我省地震预警服务公众“最后一公里”建设情况如何?殷海涛介绍说,根据我省规划,地震预警首先在主要地震区建设一张高密度的地震预警监测台站网络,然后监测信息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再通过手机APP、微信、电视、广播等多种预警终端来接收和发布,向民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去年已经选定在全省302所学校安装预警终端,作为我省的首批地震预警示范场所,预计明年可具备预警条件。”殷海涛介绍说,配合法律法规的完善,预警终端将逐步向全社会推广,群众将逐步享受地震预警服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