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诗人,如果不是诗人,他不会踏着青春的行板,从北大走进西藏,把狂风暴雪都看成诗情画意! 他,是一位勇士,如果不是勇士,他不会选择在最艰苦的地方从事最危险的职业,生死之间,他的一颗高原心总是跳得铿锵坚定,击打得胸膛生疼!
他,是一位歌者,如果不是歌者,他不会从内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一路高歌:“只为不辜负那片天,看一眼那样的蓝,不辜负那座山,听一次那样的呼喊!”
他,是一位赤子,如果不是赤子,他不会对自己的母亲说:祖国是我更神圣的故乡,更伟大的母亲!
一颗赤子心,纯净如珠穆朗玛峰顶的白雪,用一腔热血凝结成对祖国不灭的信仰……
——孙凤鸣入选“2015内蒙古十佳法治人物”颁奖词
2013年冬季,北京。
一位80多岁老人踟蹰的身影,出现在几大医院的走廊里,不停地打听一位叫孙凤鸣的患者。
当辗转多日终于在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病房见到孙凤鸣时,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半天没说出话来。望着癌症手术后面容憔悴的孙凤鸣,老人心疼得直掉泪。
他们二人既非亲也非故。老人不顾高龄,从内蒙古赶到北京多日寻访又是为何呢?
2012年春季的一天,时任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分管涉诉信访的孙凤鸣接待了老人。一番耐心细致地了解后,孙凤鸣拉着老人的手说:“对不起啊!老大爷,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给您带来了麻烦,我一定督办,尽早给您满意的答复。”一股暖流涌上老人的心头。
此后,孙凤鸣会同相关部门,一一过问、核实、协商、沟通,历时半年,终将老人的问题逐步澄清解决。从此,他们成了忘年交。
2015年2月16日,年仅53岁的孙凤鸣走了。无限痛惜的老人撰文悼念:“惊闻孙凤鸣院长英年早逝,老夫老泪纵横。可惜呀,可惜!你是一位正义感强,一心为公、为百姓、为访民的好院长……你过早的离开真是一大损失,哀悼怀念你啊,孙凤鸣院长!”
用脚步丈量忠诚
“爸爸妈妈,我决定来西藏,你们都埋怨我,甚至说我把家忘了,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我觉得,只有真正热爱自己家乡的人,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祖国是我们更神圣的故乡,更伟大的母亲,为她献身就是对家乡、对母亲最好的孝敬和最忠诚的热爱……”
33年前,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志愿援藏,在入藏后写给父母的第一封信中,表达了这样的信念。这份信念和豪情,在雪域高原绵延了24年。
2016年5月14日,拉萨。
班典老人撑着伞,在雨中迎候我们。
透过雨丝,老人望向他家隔壁的院落告诉我们,这里是孙凤鸣的旧居。我们的采访,把这位藏族老人的思绪,拉回到与孙凤鸣相处的时光。
2000年,班典由日喀则市公安局局长调任西藏公安厅党委委员,孙凤鸣则由厅办公室主任升任副厅长。
“76个县,122万平方公里,2007年离开西藏时,孙凤鸣已跑遍75个县,当时的墨脱县还未通公路。他的许多调研成果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班典是西藏公安战线的老兵,对孙凤鸣这位有才华、能吃苦的年轻人,满心的钦佩和喜爱。
上个世纪90年代,西藏的公路多是砂石路、盘山道,孙凤鸣破案、调研、驻村进寺、访贫问苦,很多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汽车的半拉轮胎骑在路沿上跑。路途远,途中没有休息的地方,即使遇上刮风下雨,也只能蜷缩在车里过夜。海拔5000米的双湖县、情况复杂的普兰县都留下了孙凤鸣的足迹。
“艰苦的自然条件,对土生土长的藏族人身体都有强烈的影响,可想而知,孙凤鸣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啊。
孙凤鸣的离世,让藏族朋友感到痛惜。
援藏8年后,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他却坚守了24年。高寒缺氧地区,不是谁都能有这个决心的。”班典唏嘘不已。
亚东县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处在西藏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前沿阵地。孙凤鸣到西藏公安厅办公室研究科参加工作刚半年,就奔赴亚东搞调研。整整1年的时间,他一边克服高原反应,一边深入边境前沿侦查,形成了如何反颠覆蚕食的研究成果。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拉萨接连出现了几次由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制造的骚乱。他们公然殴打公安人员,纵火焚烧和破坏公安及群众的财务,情势严峻。孙凤鸣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带着相机置身一线,冒着刀砍石击的危险,捕捉到人们难以发现、意想不到的真实资料,为依法处置提供了有力证据。
孙凤鸣的忠诚与无畏,在他的老领导,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培中的眼中,无疑是“特别能吃苦、忍耐、战斗、奉献、团结”精神的缩影,是进藏干部的标杆!
走进坐落在日喀则市的西藏公安厅反偷渡侦查总队的院落,一处森严的“院中院”赫然眼前。副总队长罗布介绍,如今这个大院内只关押着一名偷渡者,相较于上个世纪90年代非法出入境活动猖獗时期的每年千名左右,真是今非昔比。
那时期,非法出入境活动堵不住、打不完,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藏区稳定。1998年5月,孙凤鸣行程近2万公里,踏遍4800米海拔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调查研究。
“堵源截流、打头(蛇头)断线、专群结合、依法打击”的综合治理办法,由他主笔形成调研报告,上报至国家公安部和中央政法委。
1999年3月,中央政法委报请中央领导批准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日喀则非法出入境收容审查遣送站(现为反偷渡侦查总队),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问题。为此,公安部召开专门会议,向全国边境省区推广西藏经验。
让张培中印象深刻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西藏的治安、刑事基础工作薄弱,孙凤鸣在大雪封山的季节,2个月遍访那曲、山南、日喀则、昌都,为召开西藏公安刑侦和治安工作会议梳理出理论与实际的依据,将西藏治安、刑侦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访贫问苦。
在昌都境内调研期间,山上滚落的石子击碎了汽车挡风玻璃,孙凤鸣和同事们仍然坚持驾车行驶了500多公里。
让担当成就梦想
雨后,耀眼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胡海涛的脸上。这位身材娇小、五官精致的女性,是西藏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长。一身警装,透出飒爽英气。“与孙厅长一别已近10年,不曾想却是今生的永别。”她的眼里闪着泪光。
1988年,21岁的上海姑娘胡海涛从南开大学毕业,抱着写几本书的梦想进藏工作。如今已成长为副厅级干部的她,庆幸自己最初遇到了亦师亦友亦兄的孙凤鸣。
“工作敬业务实,思想敏锐前瞻,性格开朗幽默,他给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财富。”回忆那似乎遥远却又感受得到温度的相处时光,胡海涛的语气充满敬仰。
胡海涛讲述了一件最让她内心触动的事儿:孙凤鸣刚做完痔疮手术,就接到赴阿里出差的任务。单位领导、主治医生和妻子的一致反对也没能阻止他。那一次行程2000多公里,山路崎岖颠簸,尚未愈合的伤口流着血,孙凤鸣强忍疼痛坚持完成了工作。
调研。
像胡海涛一样,很多年轻人都在工作上得到过孙凤鸣的悉心指教。怎样写材料,如何抓重点、找亮点,怎样在调查研究中出思路,他的言传身教让年轻人获益匪浅。孙凤鸣是西藏公安的“首席才子”,公认的“一支笔”。如今成长起来的胡海涛、海哲、谯君、幸世军等都自称是他“拉扯大”的兄弟姐妹。
1995年的一趟广东之行,留给西藏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副主任幸世军难忘的记忆。因为一件套汇大案,作为法律专家的孙凤鸣随行指导工作,从广东带回扣押车辆,需要行程5000多公里。孙凤鸣原本可以乘飞机回拉萨,却因不放心两名民警的途中安全,执意随行。行走在广西、贵州险峻的山路上,幸世军直呼“太恐怖了”。
孙凤鸣充当“稳压器”,遇到险情泰然处之,一路上鼓励和安慰两位年轻人。行程10几天,修补替换18个轮胎,孙凤鸣既当联络员,又当服务员。幸世军感激和钦佩之情激荡在心里,成为他一生的珍藏。
2007年,孙凤鸣因患上典型的高原病——心脏肥大、心动过缓,不得不离开他奋斗了24年的西藏公安战线,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副巡视员,后任副厅长。
“2007年初回内蒙古时,他应该放缓工作节奏,调养身体,可他根本停不下来。”曾任内蒙古公安厅信息通讯处处长的卜连海,同样见证了孙凤鸣的担当与执着。
因为急于了解内蒙古公安工作基本情况,迅速开展公安视频监控报警网络系统建设,他带领卜连海一行轻车简从,东起呼伦贝尔,西至阿拉善,深入12盟市摸底调研。
内蒙古公安的信息化建设2000年起步,2007年正是“爬坡阶段”。实现案件联网办理,实现公开流转警情,对于公安工作中不规范的行为就像“一剑封喉”。因此,一部分人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习惯,网络建设阻力不小。孙凤鸣用自己的调研成果,描绘出“信息化高速公路”上享受“触网可感知”和“一人采集全警共享”的蓝图,给“爬坡”注入了强劲动力。
法院战线,孙凤鸣指导制定《关于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调取、移送案卷办法》,按时化解各类案件,创造了全区法院司法审判绩效阶段性历史纪录。
他借鉴西藏的经验,从规划设计、立项施工、质量监管,到逐步推广应用,主持建成全区公安信息资源综合库、警务综合平台和“金盾”应用系统,全面促进了公安“大情报”系统建设,使内蒙古公安信息化建设跃入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一场警务革命。
“他首先讲到的是法官要有职业尊荣感。”虽然已时隔3年,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厅综合组审判长刘洪舫,依然清晰记得2013年孙凤鸣院长给法官们上党课的情景。
2012年,孙凤鸣调任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正厅级副院长,分管办公室、刑二庭、立案一庭、立案二庭工作。他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很多人在选择法官职业之初都有憧憬、有抱负,满怀兴奋之情走上法官的神圣岗位。之后,激情却被一次次的加班加点所消磨,被案多人少、责任重大的现实所冷却,甚至有些人产生了离开的想法。
“法官职业尊荣感的产生,首先应对法官职业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你就是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决定着权利的确认、财产的归属,你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纠纷当事方的最终利益,所以具有无比的权威性。法官的职业尊荣,并不是来自法官这个称谓,而是法官工作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他柔和而有穿透力的声音,一直没有远离刘洪舫的脑际。
孙凤鸣在高院的工作异常繁重忙碌。特别是2012年,在案多人少、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将中央和自治区交办的497件案件、各盟市自查的231件案件全部按时化解,实现十八大安保“百日攻坚”两个100%的奋斗目标,创造了全区法院司法审判绩效阶段性历史纪录。
在他指导下制定的《关于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调取、移送案卷办法》,建成“四点一线、点对点、人对人”的调卷管理系统,一举破解了多年来形成的积弊,推动民事再审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通报表彰。
以大爱升华信仰
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典型的高原肤色,17岁的玉贞脸上始终带着甜甜的笑意。在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见到她时,她还不知道那个给她温暖和爱的孙爸爸,已经永远离开了她。
玉贞给我们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每到节假日,孙爸爸就像个孩子王一样,领着像她一样的福利院孤儿们逛公园、玩游戏,美美地吃大餐。每年9月10日,是孙爸爸给她们集体过生日的日子。他和爱人一起,带着衣服、鞋子、书包、美食,像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大堆礼物,“我们特别期待他们的到来,想念跟他在一起的开心和温暖。”不知我们因何采访的玉贞轻轻地说。
孙凤鸣先后收养了11名藏族孤儿,让他们体味到家的温暖。图为最小的孤儿旦次。
一旁的达珍,眼圈微红,悄悄地告诉我们,怕孩子伤心,一直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孙凤鸣去世的消息。
像玉贞一样喊孙凤鸣夫妇爸爸妈妈的孩子有11个。
2002年,达珍在拉萨创办了德吉福利院。从新闻报道中获知消息的孙凤鸣夫妇,立即前去看望,5年时间先后领养了院里的10个孩子,承担起他们的生活、学习费用。
孙凤鸣虽然离开了他心中“像阿妈的胸膛,任儿女飞翔”的高原圣地,却依然牵挂着那里。
3个孤儿在2008年同时考入大学,孙凤鸣夫妇特意从呼和浩特赶回拉萨,为他们庆贺。就在那时,他们又领养了刚出生不久的弃婴旦次。今年8岁的旦次活泼好动,他告诉我们:“长大我也要当警察。”
西藏公安厅办公室副调研员谯君,是一位“藏二代”,虽然出生并长大在拉萨,却仍讲一口川味的普通话。“从研究科科长到办公室主任,孙凤鸣一直是我的领导。不只是他的才干让我折服,他关心下属,帮助老百姓的爱心,总是让人感动又温暖。”说话间,谯君几度哽咽。
谯君的孩子从小就由她一个人带,办公室的工作不仅忙碌,还要经常外出调研,加班写材料。“我忙得顾不上时,孙大哥就让嫂子把我女儿接回家,我女儿娇娇是跟他的儿子晋美次旺一起长大的。”
由于高寒缺氧对孩子的身体成长有影响,家长们都把孩子送到内地省市的西藏班上学。孙凤鸣和谯君的孩子与10几位干警的孩子一起,也曾在湖南岳阳一中读书。每次孙凤鸣去看望儿子,就会把所有的孩子一起带上,给自己的儿子吃啥,就给别的孩子吃啥,给自己的儿子买啥,就给别的孩子买啥。“他每次临走时,还要给孩子们留下零花钱。他对人的关心和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始终如一。”女儿每次都将这些事讲给谯君听,孙凤鸣却不曾提到过一次。
“他有一颗柔软的心。”这句话出自内蒙古公安厅情报中心原政委李建国之口。2009年,他陪同孙凤鸣到乌海市乌达区慰问特困家庭,看见一位生活困顿的老人,收养了27个孩子,孙凤鸣不禁感动得哭出声来,他把身上仅有的1000多元掏出来留给老人。
在远离家乡的24年里,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孙凤鸣心心念念的牵挂。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孙凤鸣总是用最温柔的语气说起家乡这个拗口的地名。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交通还不便利,可每到新年,父亲都要带着我和母亲踏上回乡之旅。我们从拉萨出发,在成都经停,父亲会去给爷爷奶奶和所有姊妹买新衣服。他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编织袋,喘着粗气,满面红光。当终于回到那个尘土飞扬的院子时,他会用家乡话高声喊爸爸妈妈,就像一个放学回家的孩子……”儿子晋美次旺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这样描述。
“他宁可克扣、委屈自己,也会把最好东西留给家人。可是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父亲临终都没能见一面,是哥哥心中永远的痛。”思念哥哥的孙凤华泪眼婆娑。
孙凤鸣最偏爱的小妹孙凤华至今还是单位餐厅的临时工,两个弟弟投奔他到拉萨,也始终靠做小生意自食其力,儿子从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京打工。
多少人不理解,官至厅级15年,为家人办点儿事难吗?
“哥哥是个讲原则的人,他不愿做的事,谁也说不动。我们从不想违背他的意愿,只想哥哥活在我们身边。”望着哥哥的照片,孙凤华心碎了。
“我对阿妈说,这是世上最辽阔的地方,就像阿妈的胸膛,任凭儿女自由飞翔。我对阿爸说,这是世上最高昂的地方,就像阿爸的肩膀,扛起子孙永恒的希望……我爱你!西藏,只为不辜负那座山,听一次那样的呼喊,我的心中充满力量。”
似乎永远激情澎湃的孙凤鸣,被病魔击倒了。然而,他谱写的这首歌,却在雪域高原久久萦回,带着他的心愿,他的信仰!
世间最贵是初心
“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这段日子,一则《我是谁》的公益广告片火遍社交网络。平凡党员甘于奉献的精神,引燃了人们的情感。
我是谁?这一哲学终极命题,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却有着具体而丰满的答案。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是最高尚的追求,足以成就无怨无悔的人生。
孙凤鸣正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他有一颗忠诚的心。“祖国是我们更神圣的故乡,更伟大的母亲,为她献身就是对家乡、对母亲最好的孝敬和最忠诚的热爱。”33年前,身为北大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孙凤鸣怀抱一腔豪情和信念,响应祖国召唤,义无反顾志愿援藏。为了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他克服了环境的艰苦,从事危险的公安工作,为边疆地区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整整坚守了24年。从西藏到内蒙古,从意气风发的燕园才子成长为献身边疆的政法干部,孙凤鸣将生命精华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即便手握权力,他也从未为自己或亲属争取一分私利。他是克己奉公、孜孜奉献的模范党员。
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干啥都一样,关键是干好。”对工作和职责,他激情投入,勇挑重担,从不说不行。他的脚步几乎跑遍西藏76个县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深入调研,访贫问苦,为藏区的平安体系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车窗被滚石砸碎、加班冻得手生疮、电褥子着火被烧醒。种种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对工作的热忱。他冒险冲在治安一线,他当官没架子身体力行,他对待群众来访严谨高效、温暖如春,始终向人民传递着公平和正义的力量。他是爱岗敬业、一心为民的优秀公仆。
他有一颗柔软的心。“只为不辜负那片天,看一眼那样的蓝,不辜负那座山,听一次那样的呼喊。”他把对祖国和乡土的热爱,转化为对同事、对亲人、对人民的大爱。对同事,他是家长、兄长、保姆、老师,处处彰显关爱和体贴;对亲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疼爱妻儿,孝顺长辈;对西藏人民,他饱含深情,与群众融为一体。他娶藏族姑娘为妻,扎根西藏。他用自己不高的收入收养藏族孤儿,对待他们如同亲生。他是与群众血脉相连、心在一起的拳拳赤子。
生命总有尽头,而信仰和爱的力量将不断赓续。孙凤鸣的事迹和精神必将感染和鼓舞更多的党员,为国家昌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终生;必将燃起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