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月至6月,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数据库共收录1008个涉事主体明确的政法舆情典型案例,其中多起重大案事件引爆舆论。涉公安舆情中,雷洋案对警察执法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涉法院舆情中,女法官马彩云遭枪杀及多起法官离职事件引发公众聚焦法官权利保障;检察机关通常以介入重大舆情事件处置的角色出现;司法行政舆情事件中,涉律师舆情频发。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从中选取舆情热度指数最高的92起舆情事件进行编码统计,总结上半年政法舆情的突出特征,分析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各系统舆情事件的类别及特征,希望对各级政法机关舆情应对工作有所助益。
第一部分 总体概述
纵观上半年的热点政法舆情事件,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总结出以下3个重要特征:
一、涉政法舆情持续高热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影响力排名前20的政法舆情事件媒体报道量均值为10.1万篇,是去年上半年(3.8万篇)的2.7倍。其中,仅雷洋案的报道量就达96.6万篇,远超去年影响力最大的天津港爆炸事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与天津港爆炸事故中政法机关被动涉舆不同,雷洋案中涉事警察先是执法不当、再是妨碍侦查,还在接受权威媒体采访时含糊其辞,一系列行为给受害人家属和公众造成严重伤害,进而导致公安队伍形象受损。雷洋案之后,甘肃兰州大学生被警察打屁股、深圳两名女孩被警察强制传唤等涉警负面舆情也引发舆论聚焦,有关部门还需警惕类案曝光加剧负面影响。此外,四川阆中法院公判讨薪民工、湖南省高院官员上班时间与不同女子开房、河南南阳退休检察官驾车撞死中学生等负面事件也给政法队伍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处置此类负面舆情时,有关部门不仅要做到依法处置、舆论引导和社会面管控的“三同步”,还需要推进政法队伍形象修复工作,减轻负面事件对政法队伍的不良影响。
二、信息传播规律更加复杂
更加发达的网络平台,更加多元的舆论主体,更加庞杂的信息内容,造就了更加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在此背景下,政法机关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势必要以掌握新形势下的信息传播规律为前提。
上半年以来,山东问题疫苗事件让公众看到媒体“标题党”现象和“嫁接式”报道所引发的全民恐慌;魏则西事件标志着以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主的问答社区知乎正式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渠道之一;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深圳两名女孩被警察强制传唤、甘肃兰州大学生被警察打屁股、广西律师“撕裤门”等事件,再次印证图片、视频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也提示政法机关公众维权意识和维权方式正在不断升级;江苏交警张际勇溺亡事件则提示政法机关对抗网络恶意炒作光有事实还不够,还得有策略、有技巧地进行信息公开。
此外,网络视频直播在上半年引发较高关注。一方面,网络直播平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要靠公安机关,需确保执法正当、避免瑕疵;另一方面,部分政法机关如江苏常熟法院网络直播抓老赖、河北衡水交警网上直播查酒驾等创新做法受到好评。
三、依法履职贯彻始终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要落实到每一次执法行动和每一次危机应对中。始于“人大硕士”这一情感标签的雷洋案最终被纳入法治框架处置,不仅给鼎沸的舆论场降了温,还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政法机关公信力。虽然该案尚未尘埃落定,但已能预见法治思维在消解争议、求得共识方面的强大力量。相反,四川阆中法院公判讨薪民工则因违法而遭到舆论强烈抨击;呼格案追责结果因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和法律标准而备受质疑。
不难看出,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公众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以法律为标准考量涉事部门的执法行为和舆情处置工作。因此,政法机关要确保规范执法、将法治思维贯彻始终。
第二部分 舆情特征
在这一部分,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对92个最具代表性的舆情案例进行编码,分析2016年上半年度政法舆情的总体分布情况和政法机关舆情处置呈现出的总体特征。
一、舆情分布
■ 地域:北京占比最高 广东次之
图1 地域分布图
在舆情热度指数最高的92起案例中,北京占比高达17.4%,雷洋案、女法官马彩云遭枪杀事件、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快播涉黄案庭审直播等是典型代表。此外,燕城监狱两次回应网络不实传言、最高法就“不再建封闭小区是否与《物权法》相悖”作出回应,以及北医三院产妇死亡事件、魏则西事件等也引发广泛关注。不难看出,上半年北京舆情事件高发,且几乎每一起事件都迅速在全网引起舆论热议,影响巨大。
广东以12.0%的占比位居第二,其中深圳市成为舆情高发地域,如深圳特大滑坡事件、“史上最严”禁摩限电行动、两名女孩被警察强制传唤、律师未穿律师袍出庭被训诫等事件均引发较高关注。此外,“5·5”广东暴力伤医案、乌坎民选村主任林祖恋涉贪腐被查、《南方日报》记者涉嫌强奸实习生等事件也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除北京、广东两地占比超过10.0%外,其余各省(市、区)占比均低于7.0%,河南、山东两省以6.5%的占比并列第三名。其中,河南南阳退休检察官驾车撞死中学生、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分别是两省舆情事件的典型代表。
■ 系统:涉多系统舆情事件占比近两成
图2 系统分布图
上半年,公安系统舆情占比46.9%,相比2015年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56.5%)有所下降。但是,以雷洋案为代表的涉警舆情事件影响力极高,给公众留下较深的负面印象。法院(23.0%)类舆情较2015年(26.2%)小幅下降,其中不乏北京昌平女法官马彩云被枪杀、陈满案再审无罪宣判等影响力较大的事件。司法行政(15.9%)类舆情较2015年(9.6%)有所上升,主要包括吴良述“撕裤门”事件、涉监狱类舆情如贵州王武监狱犯人入狱十天后死亡等。检察(11.5%)类舆情也有小幅上升,如快播涉黄案庭审直播、南阳退休检察官撞死中学生等事件影响较大,其余案例多为检察机关被动涉舆。
值得关注的是,在筛选出的92起典型案例中,18.5%的事件涉及多个政法单位。如雷洋案即是由公安舆情演变为检察机关介入履行监督职责的典型案例;广西律师吴良述“撕裤门”事件则涉及政法委、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
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舆情事件被纳入法治框架内解决,各政法系统的权力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大部分冤假疑案舆情都波及多个政法系统,如陈满案中,原审法院错判、公安刑讯逼供、监狱物价高等都引发质疑。
■ 层级:地市级及以下占比较高 普遍提级处置
图3 层级分布图
从图3可以看出,舆情主体级别分布仍旧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其中,“中央/部委”占比为8.7%,较2015年(4.6%)有所上升,这主要与公安部启用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司法考试考生起诉司法部、最高法回应“不再建封闭小区是否与《物权法》相悖”等事件相关。
此外,从应对主体级别来看,“地市级”
(41.1%)、“县级”(13.3%)、“乡/镇/区及以下”(3.3%)所占比例均低于舆情主体占比,而 “省/市/自治区”(32.2%)和“中央/部委”(10.0%)占比则超过舆情主体占比。
这说明,大部分舆情事件都存在提级处置的现象。例如,甘肃省检察院介入处置武威抓记者事件、最高法就女法官马彩云被枪杀事件发声、公安部牵头处置多地非法集资案件等。
■ 起源:网络媒体崛起 自媒体表现抢眼
图4 舆情发酵渠道分析图
从舆情首发渠道来看, 网络媒体( 3 0 . 4 % ) 、微博( 2 8 . 3 % ) 、传统媒体(25.0%)排在前三,累计占比超八成。此外,微信/知乎(8.7%)、论坛/贴吧(5.4%)也成为较多舆情事件发酵的源头。
尽管微信/知乎占比较低,但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首发于微博的信息流入微信引发舆论关注,而知乎网民先于北京警方给事件定性为“同行驱逐”;在雷洋案中,人大校友的声明首发于知乎,后流入微信引发全民讨论;在魏则西事件中,知乎网民的充分讨论撬动整个舆论场,引发媒体聚焦武警二院和莆田系医院。
此外,一些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微信公号如《新京报》的“重案组37号”、《京华时报》的“前街一号”,以及腾讯的“探针”、网易的“路标”、搜狐的“弧度”等,都密切关注政法领域信息,值得重点关注。
■ 时间:六成事件一周内引爆
图5 舆情爆发时间分布图
分析发现,61.0%的事件在事发一周内引爆舆论,其中23.9%的事件事发当天即引发关注。事发后“7天-1个月”和“1个月-1年”引爆舆论的事件分别占比14.1%、13.0%。可以发现,88.1%的事件在事发一年内引爆舆论。
这提示政法机关敏感案事件发生后务必要加强监测,尤其在事发一周内和事发一年内,需要严防舆情被引爆,如深圳宝安两名女孩被警察强制传唤事件中,涉事女孩于事发当天(5月21日)就通过微博发布了手机视频,但直到6月10日才被网民广泛转发引爆舆论。
二、舆情处置
■ 回应:近七成事件有回应 超五成获舆论认可
图6 舆情回应效果分析图
分析舆情热度指数最高的92起案例发现,舆情爆发后,66.3%的涉事部门作出回应或开展舆情处置工作。在作出回应的事件中,52.4%的事件处置获得舆论认可,舆情得以平息。此外,有41.0%的事件遭到舆论追问,如甘肃武威抓记者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等在“两会”期间仍被记者追问。这说明政法机关舆情处置不仅要作出回应,更要提升回应效果,增强舆论认可度。
■ 态度:近七成涉事机关积极应对舆情
图7 舆情应对态度分析图
在作出回应的舆情事件中,69.0%的涉事机关采取积极应对策略,11.3%的涉事机关采取故意遮掩、强硬抵制的态度。此外,还有19.7%的涉事机关采取迁就顺从、缄默回避的消极态度进行应对。
■ 速度:超七成事件24小时内作出回应
图8 舆情回应速度分析图
在涉事机关作出回应的事件中,12小时内回应的占比为45.9%,12-24小时回应的占比为26.2%,即在24小时内作出回应的事件占比为72.1%。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平安北京”在舆情大规模爆发两小时内就通过回复网民评论作出“正在调查”的表态。
■ 渠道:44.3%的涉事机关通过官方微博发声
图9 发声渠道分析图
纵观92起典型案例,在舆情处置过程中,44.3%的涉事机关主要通过官方微博发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平安北京”5天内4次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有效平息质疑。通过接受媒体采访在新闻报道中作出回应的占比34.4%,如陕西人大代表法庭上殴打律师、江西看守所买春事件等。与微博发声相比,政法机关接受媒体采访作出的回应略显被动,且网民对回应的认可度还受到媒体可信度影响,若信息由网民并不认可的媒体发出,很可能激起舆情反弹。
第三部分系统特征
在这一部分,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结合典型案例对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检察(按照上半年舆情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各系统舆情的显着特征进行分篇论述。
一、公安篇
公安舆情类别分析图
今年上半年,雷洋案、甘肃武威抓记者等事件持续发酵让公安形象受损。从舆情主体上看,个人舆情、单位舆情以及由个人上升至单位的舆情分别占比15.9%、68.6%、15.5%。
■ 个人上升至单位舆情消极应对占比最高
舆情处置态度分析图
由个人上升至单位的舆情中,最初采取消极处置态度的涉事机关占比为40.0%,高于个人舆情(13.9%)和单位舆情(31.4%)。由个人上升至单位的舆情常与舆情初始处置不当有关。
■ 拘禁场所非正常死亡、警媒对立事件多次曝光
涉及单位的舆情中,执法过程中舆情最多(35.8%)。其中,失职渎职、执法争议、拘禁事故、执法过失分别占比11.5%、10.6%、9.7%、4.0%。
失职渎职类舆情中,河南项城农妇追凶18年、上海孕妇遭出租车司机劫杀等事件中警方被质疑不作为。执法争议中,武威抓记者事件、河南民警阻止记者拍照等警媒冲突影响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派出所、看守所等监所内非正常死亡、性侵事件多次曝光,温州看守所少年被性侵,湖南永州、甘肃会宁、河南新密、安徽合肥等多地派出所、看守所拘禁人员死亡事件令拘禁场所管理成为关注焦点,舆论甚至对公安机关的管辖权提出异议。
■ 冤假错案中刑讯逼供指控被忽视
涉单位类舆情中, 敏感案事件占比23.0%,突发恶性犯罪、群体冲突等数量最多。浦东机场爆燃案、宁夏公交纵火案、海口拆违引发群体冲突、乌坎村主任被抓引发群体示威等案事件中,警方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总体处置令人称赞。
涉非法集资案事件的涌现也成为上半年涉法舆情的新特征之一。公安部启用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安徽P2P平台“三农资本”被警方立案调查等事件,延续了整治非法集资的舆情热度。此类案件中,95.2%的警方采取中性、积极策略进行处置,舆论好评度较高。
涉刑讯逼供案事件被翻炒也值得警惕。在陈满案、吉林刘忠林案、河南4名青年被控抢劫杀人案等已平反的冤假错案中,当事人对警方刑讯逼供的指控引发持续讨论,是否追责成焦点。对此,88.2%的警方以缄默回避的消极策略处置,可能为后续舆情埋下隐患,需引起重视。
■ 舆论对公安行政服务的要求日渐升高
涉及单位的舆情中,有4.9%由行政失误引发,济南女子开房记录被公开、四川小伙被误录为吸毒者、广东一男子身份被诈骗者冒用等,让公安机关行政工作成为舆论攻击点。公安机关承担户籍、出入境等行政性服务,与公众接触面广,各类小矛盾不可避免,但减少失误、增加便利也成为舆论的共同期待。
二、法院篇
上半年,涉法院舆情事件受到较高关注。其中,涉及单位的舆情占比83.5%;涉及法院工作人员的舆情占比9.5%;还有7.0%的舆情事件与法院间接相关,如河南濮阳中院民事审判厅外发生被告砍原告事件、江苏一醉酒男子携菜刀两次冲击法院安检区等。
法院舆情类别分析图
■ 冤假错案曝光率高 常态化机制促法治进步
上半年,冤假错案的曝光率处于较高水平。在所有纳入统计的201起涉法院舆情事件中,冤假错案占比为17.4%。其中,陈满案再审被判无罪、陕西商洛一村民坐冤狱13年后被判无罪、人大博士讨薪被判敲诈6年申诉4次终获无罪等事件引发关注。对于此类案件,媒体报道较多,但公众态度则从强烈质疑转至常态化参与。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冤假错案平反机制更为完善,舆论质疑空间得以压缩。
此外,部分备受舆论关注的案件进入关键期。聂树斌案历经三次复查延期后,将由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进行再审。尽管每次延期都会遭受网民的质疑,但法院等各方的认真负责态度受到诸多赞誉。
■ 申请国家赔偿进入密集期 出现新舆情敏感点
上半年曝光的冤假错案中,提出国家赔偿申请的案件占比为42.9%,其中35.7%的申请已被核准。陈满被宣判无罪后,随即提出国家赔偿申请,最终获赔275万元;河南农民被冤杀人17年未重审,获国家赔偿66万元;河北一男子5年5次受审终被判无罪获赔18万元。
6月15日,最高法下发通知公布,自即日起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涉及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赔偿金标准为每日242.3元。这一标准比上年度增加22.58元,但仍被质疑过低且获赔难度大。云南巧家投毒案当事人钱仁风国家赔偿一案中,代理律师指出,将申请按每日24小时索赔955万。此外,念斌案当事人及家属对赔款额度表示不满,目前赔偿申诉已在最高法立案。
不难看出, 冤假错案索赔进入“ 密集期”,所获舆论关注并不亚于冤假错案本身。而随着补偿标准的更新以及当事人对赔偿提出的异议,舆情风险点有所增加,如何在法定条件下满足当事人索赔请求,并很好地规避舆情风险,值得深思。
■ 审结案件存争议 考验法院舆情处置能力
据统计,上半年的争议案件中,量刑争议占比高达35.0%,约10.0%的案件当事人对罪名及量刑均存在争议。
法院公布终审判决后,当事人代理律师或家属提出涉事机关在调查和起诉环节出现重大纰漏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如河南大学生猎燕隼获刑十年半一案中,当事人家属近期对案发地点、燕隼数量和警方涉嫌“钓鱼执法”等问题提出质疑,并向河南省检察院提出抗诉;四川男子网购仿真枪被判无期徒刑一案中,代理律师徐昕质疑该案枪支鉴定机构资质不全,当事人无走私武器的主观故意,目前福建省高院已立案复查。
面对此类争议,公众大多选择相信媒体最新曝光的进展,主观认定审理环节存在不公。尽管此类案件数量不多,但足以考验涉事法院的舆情引导和处置能力。
■ 个案衍生出法官群体权利保障议题
2月份,北京法官马彩云被其审理的一起离婚财产纠纷案原告枪杀,基层法官的生存现状和人身安全保障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7月份,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离职的消息再度引发舆论对法官“辞职潮”的讨论。这类因法官及法院工作人员个人悲惨遭遇和职业选择引发的对法官群体的大讨论,直接推高了上半年的法院舆情热度。
这类大讨论往往建立在个案事实的基础之上,引发对已存在问题的讨论热潮。这既是舆情发展的固有规律,也为法院反思相关深层问题提供了可参考案例,有利于制定解决方案彻底根除隐患。
■ 法院规范化建设受期待 需依法处理与律师关系
上半年,多起因法警和法官个人不规范行为引发的舆情事件,使法院备受谴责,安检、立案、庭审程序规范化建设备受期待。
广西律师吴良述“撕裤门”事件调查结果显示,法警存在滥用强制手段的行为;安徽淮南市大通区法院副院长在审理一起官员受贿案中,当庭“传话”被指干预司法;河南驻马店一法官代签送达文书被指程序违法。这些舆情事件说明法院还需加强对法官、法警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此外,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也能减少舆情发生。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部分,律师不仅善于以法律武器扞卫自身权益,更懂得利用舆论力量推动公众向法院施压。因此,法院可在法治框架内保障律师权益不受侵害;对于律师的违法行为,法院同样应依法解决,以促使双方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三、司法行政篇
上半年,律师(36.5%)、监狱(31.3%)和基层工作(19.1%)仍是司法行政系统舆情的三大多发领域。与2015年不同的是,涉律师舆情数量超过涉监狱舆情,成为危机最高发的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司法部成被告事件引发较高关注,如湖北考生因司法考试起诉司法部、上海私人博物馆主人起诉司法部等。
司法行政舆情类别分析图
■ 律师:舆情数量增加、影响力增大
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律师群体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仅2016年上半年,中央层面就出台了《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关于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意见》、《关于依法切实保障律师诉讼权利的规定》等多个重要文件,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推进律师制度改革、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此外,由于职业属性,律师群体更为频繁介入社会热点事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律师涉重大敏感案事件,舆论关注度高。一方面,律师涉违法犯罪而受到法律惩罚。如锋锐律所多名律师涉“颠覆国家罪”被捕,温州律师张凯鼓动教民对抗政府被采取强制措施。对于此类事件,舆论普遍表示支持。另一方面,律师越来越多地在重大敏感案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雷洋案中两方律师通过媒体“过招”,到乌坎事件中律师爆料执业受干涉,极易令舆论产生误读。这其中律师究竟是行使权利还是借机炒作,都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是律师执业摩擦仍然高发。此类舆情具有较为明显的业界维权特征,当律师合法执业权利受阻时,往往通过自媒体寻求业内人士帮助,并大规模在线上“抱团”发声。广西律师吴良述 “撕裤门”事件中,千名律师自发联署签名“维权”,线下召开维权会议,都促使舆情不断升级。对此,有关部门需注重探究此类舆情背后的根本原因,以打破不同群体的情感隔阂;而各地律师协会也需及时介入处理,引导律师将维权行为纳入法律途径。
■ 监狱:旧议题“回温”明显
上半年,监狱类舆情中旧议题有所升温,如服刑人员受到不公待遇、贪腐官员减刑假释等。其中,犯人监狱内意外死亡事件传播较广,相关部门需注意风险隐患的排查防范。
此外,因敏感人物裹挟而带出的监狱舆情值得关注。如网传燕城监狱因薄谷开来而取消操场活动、媒体披露陈满家书中提及监狱“物价高”等。此类舆情最初发端于新闻报道“无意”捎带出的细枝末节,而后续则因商业网站加工炒作而发酵升级。对此,政法机关应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应对原则,妥善做好引导。
■ 基层工作:系统内反腐成新关注点
今年上半年,司法行政机关反腐动态,逐渐成为媒体报道焦点。尤其司法行政机关内高级别官员的落马消息,如安徽司法厅副厅长程瀚接受组织调查、广西司法厅原副厅长梁振林被提起公诉等都引发较高关注,其间夹杂的娱乐性、八卦性因素成为媒体乐于捕捉和炒作的对象。
同时,一些政风行风建设问题也成为媒体关注对象,如不少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违规发放津贴”、“公车私用”等问题。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司法行政机关内反腐工作仍将持续受到媒体关注。
四、检察篇
今年上半年,涉检舆情态势总体表现平稳。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在多起涉法舆情事件中,检察机关积极履职,充分发挥了法律监督职能,也因此面临诸多舆情考验。
各级检察机关介入舆情事件效果不完全统计表
■ 依法介入重大事件 稳定舆情态势获赞
在重大涉法舆情事件中,检察机关依法介入调查,既符合舆论期待,也对高涨的舆情走势产生法治引导,有力推动了舆论场由众声喧哗向依法处置过渡。
在雷洋案中,北京市检察院依法对涉案警员立案、批捕,并公布尸检鉴定意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稳控舆情态势,传递出检察机关唯法是举、依法查处的姿态,被舆论称赞“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甘肃武威抓记者事件中,凉州区警检双方成为舆情矛头所指无法抽身,甘肃省检察院及时介入调查,有效平息了质疑。
此外,上半年爆发的多起涉公共安全舆情事件,如最高检挂牌督办山东非法疫苗事件、最高检派员介入湖南郴州致35死大巴起火事故等,检方及时介入有效安抚公众焦虑情绪。
■ 涉单位舆情增多 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今年上半年,受介入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推动冤假错案平反的影响,涉单位类舆情事件明显增多,占比超过60%。其中,关注度较高的是甘肃武威抓记者事件中,凉州区检察院对记者张永生两次变更涉案罪名,引发网民质疑“钓鱼执法”。
涉检舆情中,指向个人的舆情事件占比15.0%,主要集中在违法违纪方面,关注度最高的是“河南退休检察官驾车撞学生致1死11伤”一案。该案因犯罪嫌疑人的检察官身份备受舆论关注。
比起个人类舆情,涉单位舆情更易激发公众不满情绪,有关部门在舆情处置时需及时“自证清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不断提升舆情处置能力。
第四部分 结语
不难发现,尽管上半年发生了多起重大敏感案事件,但涉事政法机关、新闻媒体和广大网民的法治思维都不断得以强化,大部分事件也都因为纳入法治框架处置而得以平息。这说明,涉法舆情事件不仅是危机应对考验,更是绝佳普法契机,各级政法机关尤其是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部门要注重借机向广大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网络舆论走向法治和理性。当网络舆论同政法机关一样树立起“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判断标准,涉法舆情事件的处置阻力将会大大降低,舆论共识的形成则是必然。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钟杏梅 付萌 车智良 王灿 彭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