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曾为“神舟”四号无人飞船,“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重要贡献。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研究员,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您这些年的工作一直离不开航天事业。您当时是如何与航天结缘进入这个领域的?
周建平:我大学毕业于长沙工学院,入学后不久,学校就改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当时,钱学森亲自到学校听取学校专业调整的汇报,并将我所在的系由应用力学系改为航天技术系,设置的专业也是有关航天领域的。我毕业后最初留校当老师,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国防科工委要求我们学校每个系推荐一名,一共8名科研人员,因为我的专业更接近一些,所以主管总体技术论证的王永志最后选了我。这是我与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结缘。那次论证结束之后,我就回学校了。
1999年,我国航天队伍进入一个新老更替的阶段,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根据需要,把我调到了北京,安排我到总体室工作。所以,我进入载人航天工程领域其实是因为工作需要,也是一次机遇。
记者: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精密的工程,要求航天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严谨、认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了“工匠精神”,您觉得航天事业中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建平:航天制造本身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复杂度很高的大型系统工程。同时,因为航天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生产量很少,所以航天业无法像汽车、电器等工业那样,可以拿出大量样品进行反复试验,也无法通过获取众多的用户反馈来加以改进。目前,航天业采用的是小子样的研制和生产方式。所谓小子样,就是参加试验的样本数量很少。比如,我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去年的首次发射就是一次试验飞行,也只有这一次试验飞行。而像我们大多数火箭和航天器的发动机,甚至是在交付使用前不能提前进行试车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航天制造的质量,就需要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具备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要能够利用非常有限的试验机会,让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既定指标,适应复杂的太空环境。
航天器在天上是很难维修的,只能靠它自身的质量来保证可靠运行,这对产品的精度和寿命提出了很高要求。每一根线缆、每一个焊点、每一个铆钉、每一个螺丝都要做到绝对可靠、安全。所以,航天人必须秉持严谨的态度,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去查找问题、分析机理,不断提升制造质量和标准,不断完善设计。我觉得,航天事业是一个非常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一个成功的航天产品背后,凝聚着参与人员精湛的技艺和敬业的态度。
记者: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被称为“航天三大精神”,这“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您认为“航天三大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周建平:“航天三大精神”是对我国航天业几十年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几代航天人为国家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的写照。我国航天事业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条件很艰苦,资金投入有限,技术基础也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代航天人靠着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靠着不服输的劲头,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可以说,“航天三大精神”是我国航天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航天精神,我们的航天事业才能够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打破外国垄断,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在航天这样的高精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航天三大精神”在这个时代仍然非常重要。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成为这种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工作中,用航天精神激励自己,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您认为实现航天梦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什么作用?
周建平:航天是制造业中的高端领域,它的发展离不开包括能源、动力、结构、信息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的集成、创新。相应地,它的发展也能够带动许多相关领域的进步,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发展动力。航天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我们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国际上的那些航天强国比还存在差距,但我们在快速缩短这个差距。努力由追赶变为“并跑”,进而变为“领跑”,这是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航天梦的实现,可以极大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的信心和力量,促进创新国家建设,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记者 王雅婧 李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