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成都正式对外发布《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五大赛”(2021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亚足联亚洲杯、2024羽毛球汤尤杯和2025世界运动会)举办要获得圆满成功;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同时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达到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
看成绩
全球赛事影响力进入全国前三
市民体质达标率连续四年上升
“十三五”期间,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都取得较大进展。成功申办“五大赛”,改写了西部地区从未获得世界综合性赛事举办权的历史。成功举办99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2019年SPORTCAL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排名成都由第89位跃居至第28位,进入全国前三。
2017年以来,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投入180多亿元,以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的“三公园多节点”场馆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积极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创新开展“社区运动节”活动,建立发布“运动成都·体育生活地图”和“体育锻炼适宜指数”,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增加至742万,全市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8.6%,2020年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到93%,连续四年上升。
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805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430元;成都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成温江、武侯、双流三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项目。
看目标
到2025年体育产业超1500亿
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超50项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建成世界赛事名城。体育赛事引领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具体来看,在赛事体系方面,到2025年,成都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
体育生活化方面,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以天府绿道为纽带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加完善,体育成为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
竞技体育方面,加大本土运动员培育力度,力争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夺得金牌。
体育产业方面,到2025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功能区,成功培育3家以上本土体育上市企业、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
体育文化方面,打造一批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优秀体育文化作品、本土体育文化品牌、体育文化主题活动和体育文化阵地,体育对优雅时尚的城市精神塑造、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更加彰显。
解读:
让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果
及时服务城市惠及市民
《规划》发布后,相关人士表示,《规划》的最终落实,要以“办赛、营城、兴业、惠民”为统揽,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体育力量,让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果及时服务城市、惠及市民。
首先要筹办好“五大赛”,构建以国际顶级大赛、高水平职业赛事、特色自主品牌赛事为引领的赛事格局。
其次要高质量“营城”,稳步推进大型体育设施和智慧化建设,补齐群众身边健身设施短板,重点推动“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具有消费引领作用的体育公园。
此外,要借势推动“兴业”,加快体育市场主体引培,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重点体育产业链招引计划。探索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完善电竞产业生态建设,打造中国(成都)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及装备博览会等体育会展品牌,并以场景营造为核心,建设体育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落实《规划》还必须高品质“惠民”,丰富多样化体育服务供给,搭建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层级清晰的群众体育活动平台。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积极参与举办“社区运动节”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社区间的均衡化、高质量发展,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活动,为市民量身定制健身方案。(记者 黄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