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如何强化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编 者
开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
“十四五”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是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能力。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们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继续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与优秀专业。
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逐步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更适合的教育类型。
加强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切实将意见提出的“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等要求落到实处,构建真正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保障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大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尊重与认同。一是加强正面宣传,二是加大技术技能人才的薪酬激励力度,三是逐渐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新余学院院长张玉清委员: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提质创优,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畅通求学道路。意见明确,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未来将有更多学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
提升求职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专业方向要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岗位要求相适应。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引导和鼓励学校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开设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在方案中嵌入“岗课赛证”等内容。
传承工匠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建设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师傅”,基地为学生提供“练手”平台,通过实训把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锻造成能工巧匠。
促进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社会“六位一体”协调推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实施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弹性学制等,使毕业生与当地生源、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对学校来说,在招生计划单列、差异化生均拨款、差异化收费等方面,结合学校特色和当地产业发展,给学校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给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企业以政策鼓励。鼓励学生就读职校,打通职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正面宣传,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深入人心。
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委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高素质技能人才作支撑。打造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符合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贯通。
大国工匠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力度,包括把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深化职普融通、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深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技能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等,为大国工匠的产生和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和条件。
大国工匠既要有过硬的技能,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教育应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还要德才兼备,努力成为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委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成长成才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不够强,还不能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此建议:
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坚持发展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提高就业能力,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实现人生价值。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此外,提高教学质量、明确办学特色也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紧扣我国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真正培养一大批应用型人才,让广大青年通过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
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职业认同感。要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打破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学历、年龄等条件限制,鼓励企业在工资分配上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委员:
“深化产教融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制度建设又是落实产教融合的关键一步。建议:
创建国家层面的技能认证系统。参与产教融合的核心主体有3个: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相关的制度建设需要紧紧围绕这3个主体进行设计。国家层面的技能认证系统即国家、企业、院校共同参与制定并执行的权威的技能评估认证体系,可促使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培训。
积极出台推动产教融合的配套实施细则。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地需要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税务部门、相关企业等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有些地方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综合协同参与不足、行动滞后等现象,特别是已经入库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在税费减免、财政拨款、优惠利率等方面还缺少配套的落地政策,导致企业在具体申请时遇到困难,影响产教融合进程。
产教融合政策执行中涉及的机构、部门较多,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相关部门、组织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委员:
民营企业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和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那些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建议:
重点筛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与相关院校共建共管职业学院,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标杆行业和示范企业,创新产教融合示范办学模式。搭建起合作的桥梁,学校和企业可建立并实施学历教育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人才能力培养双评价机制,企业的技能等级培训与认定更贴近人才市场需求,学校的考核更偏向理论功底与思想政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另一方面为企业挑选人才提供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注资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支持有职业教育或培训实践经验的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职业院校建设,简化审批流程与前置条件。(本报记者 李昌禹 杨 昊 易舒冉)
版式设计: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