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朱竞若、魏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近年来,我国在京举办的重大活动越来越多,正对首都的服务保障工作和城市运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9月27日,北京市举行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未来15年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发展蓝图。发布会介绍了《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整体布局,具体介绍了《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48项硬件项目建设和30项软件建设任务,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提出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北京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首先要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于海永介绍,按照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核心承载区的功能定位,目前北京市已经编制完成《雁栖湖国际会都控规方案》,雁柏山庄主体结构施工验收,栖湖组团项目加速推进,环湖设施提级改造取得成效。立足打造新的国际交往“会客厅”,如今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推进打造第二个“三里屯”,《第四使馆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启动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加快建设活力、时尚、高品质国际化街区。与此同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新国展二三期、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冬奥会场馆等进展顺利,国际交往功能设施体系不断健全。
“此次《专项规划》明确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承担我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首要舞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枢纽、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显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家交往之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杨浚表示。
北京市朝阳区有第一、第二、第三使馆区以及正在建设的第四使馆区。朝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崔小浩表示,“国际化是朝阳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下一步,朝阳区将全力做好市级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推动和扩大多领域对外开放,切实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