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5月22日,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对主要收支政策和下一阶段重点财政工作作出部署,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及《预算报告》中的一系列“重磅”政策,人民网财经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权威解读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举措。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扣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目标任务。
“积极财政”是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的必然选择
张连起表示,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更加积极的取向,强化逆周期调节,加大财政政策对冲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另一方面,大力提质增效,该减的税减下去,该降的费降到底,该压得支出压到底,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下沉财力。
在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张连起认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幅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是“积极财政”的“三支利箭”。这“三支利箭”是我国推出的一个约8.5万亿元的财政政策大包。
对于扩大内需和重启经济,张连起表示,结构性的财政政策比总量性的货币政策效果更明显。从全球历次危机的经验教训看,正确的危机应对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放松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货币政策对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效果明显,但对于刺激需求就像“推绳子”,效果有限,而财政政策对于扩大有效需求就像“拉绳子”,效果更为明显。
“积极财政”是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经济运行面临阶段性重大挑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如何看待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速?
“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成色的‘褪色’,也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蕴含的潜力、韧性、空间发生重大变化。”张连起表示,就业优先和脱贫攻坚将成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是基础,“保”是底线。
张连起告诉记者,就业稳住了,民生就兜底了。越是不确定性增加,“保”的意义就更大。“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底线思维。“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守住“保”这一底线,就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在这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正当时。
“积极财政”是巩固扩大减税降费成效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比如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等,叠加累积效应很大,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新政策的出台给企业带来不少减税红利。
自疫情发生以来,多批减税降费政策相继出台,呈现“四个聚焦”: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聚焦稳外贸扩内需。
“一系列政策措施优惠力度大、受益范围广,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张连起告诉记者,我国进一步出台有温度、有力度、阶段性的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和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政策并举,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适当延长前期出台的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政府性融资担保行业减半收费,将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张连起表示,切实答好“钱从哪里来、花到那里去、花得怎么样?”的新考卷,才能为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贡献“财政力量”。 (任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