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现有苹果280多万亩,分别占全省、全国的62%、7.9%,全市农业一半的从业人员都与苹果相关。经过多年发展,烟台苹果产业遇到了人老、树老、品种老“三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三高”,国际、国内、其他水果市场挤压“三压”的难题。
截至4月16日,烟台市已完成老龄果园更新改造468114.54亩,超出年计划(40万亩)17.03%。一场“果业革命”在烟台大地上全面展开。
气温逐步回升,刘千儒一有时间就来到果园,摩挲着刚栽下的一排排苹果苗,眼见新芽一天天长大。
刘千儒是龙口市新嘉街道海云新村人,种了40多年果树,可以说是跟苹果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年2月开始,他狠心砍伐了近6000棵老果树,重新栽种了5000多棵烟富10、2001、维纳斯黄金、王林等新品种。
“一开始确实舍不得砍。这140亩老果树是这几十年来陆续栽种的,有陆奥、红香蕉、青香蕉、烟红蜜、国光、北斗等七八个品种。”刘千儒告诉记者,他对这片果园有着深厚的感情,但随着树龄的增长,树势越来越差,产量低、品质上不去,卖不上价。再加上人工成本一路飙升,这苹果种得非常辛苦。
刘千儒给记者算起了账:以前的老果园种得比较密,一亩55棵,能产5000斤苹果,但是品质不行。“人家好的按一级果、二级果卖,去年有的每斤卖到五六元钱。我这个没法分级,好坏一车全拉走,平均每斤只卖到1块6……”
一扣除各项费用,就傻眼了。套袋是费用的大头,一斤苹果的果袋钱和套袋人工费是6毛。化肥、农药、浇水、日常人工管理、土地流转,各项费用加起来要7毛钱。“1块6减去6毛再减去7毛,一斤苹果赚两三毛钱,一亩果园赚1500元就算是好年景了。”刘千儒说,这几年他的果园基本不赚钱,大前年还赔了钱。
即使这么辛苦,刘千儒仍然下不了决心换新果树:“果园改造要花不少钱。新栽果树得三四年才能结果,这期间没什效益。所以就这么一拖再拖,不舍得砍。”
刘千儒的情况,在烟台具有普遍性。全市现有苹果280多万亩,分别占全省、全国的62%、7.9%,全市农业一半的从业人员都与苹果相关。经过多年发展,烟台苹果产业遇到了人老、树老、品种老“三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三高”,国际、国内、其他水果市场挤压“三压”的难题。
烟台苹果产业的“突围”,到了必须下决心的时候。2019年烟台开始实施果业更新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120万亩老果园更新改造。市里和各区县都成立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各区县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压茬推进老龄果园的改造。
“龙口市农业农村局给广大果农做了动员。改造老果园,政府提供全面技术指导,还给补贴。真是大好消息!我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刘千儒说,这次他终于下了决心。
刘千儒的新果园,在品种搭配上采取“811”的栽植模式,即烟富10及2001占80%,授粉树维纳斯黄金、王林各占10%。在选栽苗木方面严格把关,栽植苗木不得低于1.5米,按照标准行距要求沾浆栽植,保证了将来苹果质量。为了在盛果期前也有收入,刘千儒按照农业部门的指导在林下空地计划种植小麦、西兰花等作物来填补空窗期。
果园还配备了全节水滴灌设备,实现水肥一体化,逐渐实现由人工劳作向机械化的转变。“改造之后打药车能进来,一个人一天就能打100亩。以前12个工人要打3天。我这老果农也该换换新种法喽。”刘千儒说。
截至4月16日,烟台市已完成老龄果园更新改造468114.54亩,超出年计划(40万亩)17.03%。一场“果业革命”在烟台大地上全面展开。
各产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果农”等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各方资金,合理流转土地,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和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形成合作共赢机制,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龙口市针对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薄弱环节,吸纳企业和工商资本深度融入老龄郁闭园改造、示范园建设等重点工作。以绿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为例,总体规划910亩,一期占地250亩,二期于今年2月启动,采用先进的栽培模式和高端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从二期项目开始,将采用高端的智能水肥控制系统,配备远程管理平台和手机APP。无论身在哪里,管理员只要轻轻点一下手机屏幕,就能实现果园的水肥精准管理,省水、省肥、省工。”绿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良说。
牟平区连续5年争取了山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争取资金3000万元,带动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新型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12处,面积9000多亩。(从春龙 孙波 徐明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