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18日电 题:成都市桃蹊街道:书香、墨香、茶香浸润工业区老街巷
新华社记者高健钧
几乎每天下班后,50多岁的成都市桃蹊街道居民张国文都要来到离家不远的“桃蹊书院”,泡一杯清茶,饶有兴致地读一会儿自己感兴趣的文史类书籍。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以前没事的时候就是喝小酒、摆龙门阵,现在每天读读书,感到内心比以前充实了许多。”张国文说。
张国文所居住的桃蹊街道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核心地带,聚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的许多老工厂,是上世纪成都著名老工业基地。彼时成都知名的成都量具刃具厂、成都电焊机厂、68信箱等工业企业云集于此,由于规划滞后,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该区域既没有公益性质的图书馆,也没有书店,居民的业余生活主要是打麻将、跳广场舞,容易引发邻里矛盾。
自从去年10月“桃蹊书院”对公众开放以来,桃蹊街道街坊邻里的生活方式就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书院成了他们闲时最爱去、最常去的地方。一年时间,书院已经接待了读者5万余人次,尤其到了周末,从垂髫小孩,到青年学子,再到耄耋老人,书院门庭若市。
看到这种变化,桃蹊路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刘吟倍感欣慰。“我是桃蹊街道的老居民,这个区域小饭馆、小商店也不少,虽说生活方便,但因为以前是工业老区,现在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居住小区,老百姓迫切需要一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我们在充分征求辖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建这个集阅读、讲习、展览为一体的书院。”刘吟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建一个书院,改变一群人,改变一个街区。”
走过一栋栋工业印记鲜明的老居民楼,路过一个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在一排梧桐树的掩映下,一个不大起眼三层小楼就是“毛边书局·桃蹊书院”。从古香古色的大门走进书院,就立刻摆脱了浮世喧嚣,仿佛置身于“桃园”般的文雅之地。一层公共阅读空间的设置既现代又复古,电子阅览机旁,一排排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满了带有电子识别码的各类书籍,读者既可以坐在窗前喝茶读书,也可以凭借身份证“扫码”带走借阅;二层的展览室内,挂着上百幅成都书法名家的墨宝,书法绘画爱好者常来此一饱眼福;最具特色的则是三楼的“毛边书局”,这个在国内知名的古旧书老店,拥有从全国各地收藏的近十万余册旧书。
每天清晨,书局创建人傅天斌都要运来旧书,然后精心分类整理自己的旧书宝藏,60年代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书页发黄的《鲁迅全集》……整间屋子书香四溢,只要见到读者感兴趣,傅天斌会热情地迎上来,为读者介绍这本书的来历,教他们如何挑书选书,普及书籍版本的知识。
“毛边书局”是国内最早的旧书店之一,创立于1998年,是成都爱书人心目的“淘书圣地”,20年间,该书局累计流通旧书量达200万册。
“让‘毛边书局’和‘桃蹊书院’结合,是街道的创新与探索,大大提升了书院的品质和影响,也成了‘文旅成华’文化发展的一个亮点。”刘吟说,在建“桃蹊书院”之前,街道的干部考虑到书院虽是公益性质,但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不能按书店运行规律运营,很难长久存在下去。于是我们请懂行的人来运营书院,同时坚持政府投入公共服务,以市场化理念经营,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文化资源”和“市场+公益”的模式,将它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实现价值提升。
一年来,“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在此分享新书,交流思想,还举办了包括“读书会”“天府文化讲堂”“学术沙龙”等各类活动70余场,大大丰富了辖区内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