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缺少直梯故障频发 北京地铁出行尚难“无障碍
发布时间:2019-11-04 09:10 | 来源:北京日报


随着地铁交通线路日益成网,搭乘地铁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那么,对于那些靠轮椅出行的特殊人群,地铁的无障碍配套设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吗?记者历时两个多月,跟随数位坐轮椅的乘客,在本市多个地铁站进行了实地体验。

■地点:西单站-天安门东站

升降平台速度慢 没有渡板难上车

秦女士一家从上海来北京旅游,同行中有三位因腿脚不便而乘坐轮椅的老人,他们要从地铁1号线的西单站换乘至天安门东站,去往天安门广场。从站厅到站台没有直梯,秦女士只能叫来工作人员,请求使用升降平台。

估计是为了保证安全,升降平台的运行速度比较慢。三位老人依次从升降平台下到站台,总共耗时40多分钟。其中一位老人还另有苦恼:“我比较恐高,坐升降平台的时候又是脸朝下,很紧张。”

工作人员将三位老人对应安排好车门,并护送老人们上车。记者注意到,站台和车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和高低差,工作人员并未拿出无障碍渡板。“主动拿出这个渡板的站务人员不多,只有我们主动要求,他们才会拿出来。我们这种手动轮椅还好,但电动轮椅如果没有渡板是很难上去的。”秦女士表示。

到了天安门东站后,从站台到站厅,三位老人又坐了40多分钟的升降平台。好不容易到了站厅,打算从D口出站前往天安门广场的秦女士一家傻了眼——该出口没有升降平台。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升降平台在B口。“又得绕好大一圈。”征询老人的意见之后,秦女士决定搀扶老人乘扶梯,由同行人员把轮椅折叠之后抬上去。“幸亏家里的老人还能勉强走动,否则更加不便。1号线通往天安门,客流量又那么大,能否考虑设置直梯?”秦女士建议。

■地点:建国门站

百余台阶让人愁 没有直梯靠人抬

 无直梯,升降平台速度慢,建国门站百余级台阶令残障人士望而却步。

无直梯,升降平台速度慢,建国门站百余级台阶令残障人士望而却步。

腿脚不便、平时依靠轮椅出行的武女士家住建国门地铁站附近,她的母亲住在木樨地地铁站附近,但地铁1号线没能成为连接母女俩的纽带。

“没有直梯,这边下不去,那边上不来。前两年我来到建国门的无障碍口,他们说升降平台坏了,只能由工作人员连人带轮椅一起抬下去。”看着100多级的台阶,武女士心里很是不安。“一是怕麻烦工作人员,二是也觉得害怕,万一有工作人员抬我的时候不慎摔一下,我们几个人都会很危险。”从那以后,武女士再也不敢乘坐地铁,只能开着残摩去看望母亲。残摩费时费力,而且装卸轮椅也很麻烦。“如果1号线无障碍设施能够再完善一些的话,我还是想坐地铁去看母亲。”

10月12日,记者随武女士再次来到建国门地铁站无障碍口C口。当向工作人员询问如何到达站台时,工作人员回答:“我们会把您抬下去。”“没有升降平台吗?”记者问道。“升降平台太慢,我们一般都是抬下去的。”工作人员回复说。记者询问升降平台能否正常使用,工作人员表示:“机电公司的人会定期过来检修,所以可以正常运行。但是我们一般都是抬的。”

谈及1号线没有直梯的原因,该工作人员解释,因为1号线建得早,当时没有考虑无障碍设施的问题。升降平台、爬楼车等无障碍设施也都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才配备起来的。

“建议您去东单站乘车,那边的5号线是新建的,有直梯。”记者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前往东单站。不过记者走遍东单站的几个出入口,并未发现地面到站厅之间的直梯,只有A口和F口是配备了升降平台的无障碍口。在A口,记者注意到地面到站厅总共有100多级台阶,而F口也有50多级台阶,直到下到了站厅,才看到了去站台层的直梯。

记者将5号线的情况告诉武女士后,她有些无奈地打开残摩的车门,拿起前座的拐杖艰难起身,又把轮椅折叠了起来,小心绑好,放到后座上,一边上车一边说:“算了算了,我还是开着我的残摩去看我母亲吧……”

■地点:健德门站

直梯标识不显眼 走错需穿健德桥

相比老旧的1号线、2号线,近年来新开通的地铁线路设计更加人性化,从地面到站台,几乎都配备了无障碍直梯。然而直梯标识不清的问题也困扰着许多乘坐轮椅出行的市民,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不是所有的口都有无障碍直梯,有些直梯是独立的一个建筑,通过导航无法找到哪个口是无障碍口,尤其是立交桥下换乘站那种口,如果找错一个,再去另一个口就会比较费劲。”齐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地铁10号线健德门站就遇到过这样的麻烦。

健德门站有三个出入口,A口、D口位于健德桥西侧,C口位于健德桥东侧。其中C口为无障碍口,旁边还配有专门的一个直梯口。“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不知道哪个口是无障碍口,先到了A口,没看到显眼的提醒或是标识。后来才发现无障碍相关示意图是在一侧立柱的左下角位置,不仔细看根本找不到。”齐先生说。

从A口到C口,需要穿过健德桥下人行横道,再穿过北土城西路人行横道,中间的红灯等待比较长,而绿灯比较短暂。“人流量也比较大,车辆转弯的也比较多,过马路特别不方便。遇到这种直梯标识不清楚的情况,我们转来转去,特别折腾”。

“而且这种独立的电梯建筑基本只在一面有提示,有些标识牌还会被旁边的树枝遮挡,从其他三面根本看不到,很难辨认出它就是地铁的无障碍直梯。”齐先生建议,能否在地铁站外出入口直梯的高处或是外立面做一个无障碍的标识,让大家能够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该处是无障碍直梯,从而避免找错无障碍口的情况发生。

■地点:西直门站

只抬轮椅不抬人 站务人员劝换乘

10月12日,记者随乘坐轮椅的李先生等一行四人从地铁4号线平安里站前往西直门站。平安里站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提前通知西直门站的站务人员接站。果然,地铁门一打开,记者就看到了拿着无障碍渡板前来接站的站务人员。

然而,当记者向站务人员询问是否有直梯或者升降平台可以出站时,站务人员均给出了否定的答复。“那就只能抬着我们出站吗?”李先生问道。“一般我们也不会抬,除非有乘客一定要我们抬。不过我们只能抬轮椅,不抬人。”站务人员的回复让李先生哭笑不得:“像我根本就无法离开轮椅,只抬轮椅不抬人,那我怎么办?”

西直门站是地铁2号线、4号线、13号线的接驳点,因为最早的2号线没有考虑到配备直梯,后来的新建线路在此加装电梯难度也较大。站务人员告诉记者,因为之前有过抬人过程中发生事故被起诉索赔的情况,现在他们一般不再抬人,只抬轮椅。“我们建议您多坐一站到动物园站,或往回坐一站到新街口站再出站,这两站都有直梯,比较方便。”李先生等人只好无奈地取消出行计划,按原路返回。

 部分无障碍直梯的建筑外立面没有明显提示,难以辨识。

部分无障碍直梯的建筑外立面没有明显提示,难以辨识。

■地点:北京西站

升降平台出故障 一个月后才修好

7月上旬,乘坐轮椅的市民赵先生计划去莲花池公园看荷花,因为莲花池公园毗邻北京西站,他打算坐地铁7号线到北京西站,从北京西站的南广场出来没多远就能到莲花池公园。然而当他打算从南广场地下一层的无障碍口出站时,却被告知升降平台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工作人员解释说升降机的零件坏了,只能由他们把我抬上去,他们中还有女同志,挺麻烦人家的,很不好意思。”

8月中旬,赵先生因事再次来到该出口,发现升降平台依然没有修好,只能再次请工作人员抬轮椅。“都一个多月了,竟然还没修好。”赵先生于是拨打12345寻求解决。很快,升降平台可以正常使用了。

“不仅是北京西站,我坐地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升降平台出故障的情况,有时是压根儿就不能用,有时坐到半截儿就停那儿不走了,只能坐在平台上等着工作人员来‘解救’。工作人员解释说故障原因大都是爬楼车老化,这时候只能让他们帮忙把我抬上抬下。”令赵先生困惑的是,升降平台的故障率这么高,难道平时没人定期保养维护?

■地点:北京站

电动轮椅分量沉 四人才能抬得动

 北京站,一位乘 坐电动轮椅出行的人 士下楼梯需要七八个 人帮助。

北京站,一位乘 坐电动轮椅出行的人 士下楼梯需要七八个 人帮助。

“上面搬轮椅的快点,下面的人要撑不住了!”8月25日,记者在地铁2号线北京站的站台上,听到车站工作人员正通过对讲机喊话,焦急的催促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站台楼梯边上,一位身着安检员制服的小伙子背着一位女士。女士身材娇小,瘫软地趴在小伙子背上,双腿无力地垂下来。小伙子吃力地坚持着,满头大汗。旁边的工作人员帮不上忙,只能不断地用对讲机喊话。

很快,另外四个小伙子抬着一辆电动轮椅走下楼梯。几个人放稳轮椅后,七手八脚地把女士从小伙子背上放下来,安置到轮椅上。女士一番感谢之后,操作轮椅消失在人流中。而背人的小伙子喘着粗气,累得半天直不起腰来。

记者问询其中一位穿黄马甲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位女士的轮椅比较特殊,无法固定到楼梯的升降台上,只能靠“人挑肩扛”走完从地面到站台的两段共五六十级台阶。据了解,这种电动轮椅一般都有300多斤,必须四个人一起抬才能搞定。帮助一位这样的残疾人需要七八个人,站台工作人员大多是女性,只得依靠安检员。

由于地铁1号线和2号线建设年代较早,无法改造建设直梯,只得安装了升降平台。然而现在的残障助力设施发展变化快,升降平台不能与新设备匹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靠人力解决问题。“升降平台的承重能力有限,像这种比较重的电动轮椅是不安全的,有些站点的升降平台就直接写有标语‘电动轮椅禁止使用’。”一位乘坐轮椅出行的人士表示。

“北京站地铁站客流量大,每天需要这样帮助的乘客会有六七位。”记者离开车站时,看到刚刚几位抬轮椅的小伙子坐在站外的台阶上休息,大口大口地猛灌饮料。因为当天天气闷热,制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地点:金台路站

单车侵占人行道 出站后无路可走

地铁金台路站是6号线和14号线的接驳点,因为两条线路都是新建线路,无障碍设施比较完善,坐轮椅出行的乘客体验都较好。然而,到出入站口的“最后一公里”状况却不太理想。“从14号线出来坡道很好,但是到了人行步道以后,轮椅就没办法到马路上了。”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10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甜水园街、朝阳北路、金台路三条道路交叉口的金台路站E口。该出入口配有单独的无障碍直梯,直梯口的坡道设计很人性化。然而通往南北两侧约一米宽的人行便道都被共享单车占据,本身就不宽敞的人行便道上还分布着若干个电线杆、垃圾桶,即使没有这些共享单车,轮椅也很难通行。人行便道东侧就是非机动车道,中间设有一道台阶,轮椅无法下去,而且非机动车道上疾驰的电动车、摩托车也不在少数。

“这个问题我们向相关部门反映过,但是也没有改善。”该市民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们很满意14号线的无障碍设施,但是从地铁出来到路面的这段距离,不应该没有人管”。

人物故事

杜鹏和他的出行手册

 杜鹏因编纂地铁手册体验地铁出行。

杜鹏因编纂地铁手册体验地铁出行。

“生命的色彩,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选择,不必埋怨、后悔什么,因为我们就是原创画家。”这是脊髓损伤患者杜鹏朋友圈里的一句话。2014年,在杜鹏、唐占鑫等人的牵头下,一个针对脊髓损伤伤友的公益组织成立了。谈及该公益组织成立的初衷,杜鹏表示:“很多伤友坐上轮椅之后,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走过不少的弯路,我们就想着怎么让大家更快适应轮椅生活。”

2015年底,杜鹏和他的公益组织成员受北京市残联委托,在北京地铁公司的协助下,编纂了一本地铁无障碍出行手册。“2008年以后,北京的无障碍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发现地铁的无障碍设施比较现代化,坐地铁出行会更方便,但当时很多人不了解,于是就想编出一个手册,告诉大家地铁无障碍设施该怎么坐。”

杜鹏等人历时15个月,走遍了当时的17条地铁线路、318个地铁站点,每个站点至少核实三遍,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遇到有升降平台的站点,他们还会亲自体验,经常因为故障而被悬在半空;面对标识不清的无障碍直梯口,杜鹏们总要跑遍周边,多找一些明显建筑作为参照物。“我们在出行手册里详细标明了地铁无障碍设施都有什么,直梯在哪个口,换乘方式是通过爬楼车、升降平台还是需要人抬,以及怎么换乘等等。”

手册一经推出,北京市残联就通过街道、社区居委会免费发放给有需求的特殊人群。在北京的残障人士圈子里,很多人都使用过这本手册。记者曾遇到一位乘坐轮椅出行的女士,她说:“有了这本手册,我可以选择换乘那些有直梯的站点,尽量避开使用爬楼车和升降平台的线路。”

杜鹏还会不定期地给乘坐轮椅的伤友做培训,分享自己的出行经验。在最近的一场分享会上,谈到地铁出行,伤友们纷纷讲述自己的遭遇。“每次坐升降平台,都会有好奇的路人拍我们,我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那次早高峰有点拥挤,就有人冲着我说‘你们坐轮椅的还出门干嘛啊?’”……

“我觉得无障碍环境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设施,另一部分是大家对于无障碍的理解和认识。”杜鹏建议,可以在地铁站的换乘通道以及车站大屏幕、站台显示器等处增设无障碍宣传海报或公益视频,提升公众认知。

据了解,地铁公司还请杜鹏和他的组织成员们,为地铁工作人员做培训,并听取他们对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建议。

2017年,北京地铁APP上线,除了可以线上购票外,还增加了出入口信息、服务设施等实用性信息。对此,杜鹏表示,这个APP对于残障人士来说非常实用。不过,他建议APP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出行时经常会遇到直梯维修的情况,有时需要等很久才能恢复使用,只能干等。能不能在APP里告知直梯实时运行的情况,比如当我订阅某个站的信息后,如果遇到电梯维保,可以发个消息告知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修好,这样的设计就人性化多了。其实包括车厢人流密度等,都可以在APP上进行提醒。不仅方便我们,也方便其他人出行呢。”

如今,杜鹏和组织成员们还奔忙在北京城的各个角落,不断推出公园、宾馆酒店以及大型商场等的无障碍手册。“让大家都能走出家门,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生活多美好啊!”孙延安

记者手记

“我们不想麻烦别人”

“其实我们不想麻烦别人。”在采写这组报道,和乘坐轮椅的人士接触中,记者常常听到这句话。

记者每每向乘坐轮椅的人士问及地铁的无障碍出行,很多人都对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赞不绝口。不过,大家更希望硬件设施能更人性化,设计能更细致周到。因为他们都迫切盼望自己能独立完成出行。虽然出现问题,别人都会热情相助,但总要麻烦别人的滋味并不好受。记者在北京站地铁站就目睹了一位女士的尴尬境遇。两个壮实的安检员轮流背着她下楼梯进入站台,另外四个人一起抬着她的电动轮椅。直到她坐回轮椅,记者看她一直低着头。事后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体重不到80斤,但她趴在小伙子背上,看到对方满头大汗,甚至感到他双腿的颤抖,自己心如刀割。“来来往往这么多国内外旅客看着,我真抬不起头。我没做错什么,但我再也不会去那儿坐地铁了。”

也许只需要定期维修检查一下升降平台,增加几处明确的提示和标识,及时清理堵在直梯出口处的单车……无障碍设施的合理配置及有效管理,不仅能为残疾人的出行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更是对他们的一种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尊重需要是至关重要的一层。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我们衷心希望,随着无障碍环境的不断完善,残障人士出行不用再依赖别人的援手,他们的脚步能更加从容,内心能更加温暖,笑容能更加自信。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第四次经济普查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 前十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 北京将公租房违规行为纳入人民银行… 江西检察机关受理行政生效裁判监督… 上海高院14项任务践行长三角行动计… “四经普”结果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 台湾流感疫情逐渐发威 桃园市上周… 2019人民唐球中国巡回赛杭州站圆满…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