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北大教授:中国作家想再获诺奖有个不短的时间差
发布时间:2019-10-11 11:49 | 来源:环球时报


经历了丑闻和危机的困扰,诺贝尔文学奖终于一次公布了2018年和2019年两年的获奖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获奖都是实至名归,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相当常规的选择。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不仅在波兰极有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彼得·汉德克的名气更大,可以说是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代表。这两位作家可以说完全是按照诺贝尔文学奖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一直持续的选择标准选出的,很典型地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趣味和审美要求,也是这些年来国际“纯文学”领域审美标准的展现。

诺贝尔文学奖典型的选择路子和趣味,大概是三个方面。首先,作家已经在纯文学领域中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很高的声誉,同时还在保持不断的写作,不断有新的作品出版。其次,一定要有现代主义及其之后发展起来的复杂叙述技巧和独特语言表现,这是纯文学区隔于通俗文学最重要的标记,也是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必须具备的。最后,要对人性有相当深入和复杂的理解与变现,能够有多重的阐释空间。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作家才是诺贝尔文学奖选择视野中的典型的作家,至于像鲍勃·迪伦这样的人获奖,绝对是一个特殊现象,是一个偶然。

全球的纯文学有它自身出版和运作的完整机制,这种纯文学和一般的读者接触的大众小说等其实是有相当区隔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纯文学和大众最重要的交集之处,让在纯文学中具有名望的作家有机会进入大众视野。所以,能够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视野的作家必然在这个机制之中已经有长时间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不同语言的翻译和在虽小众但影响巨大的纯文学跨文化读者圈中的影响力等。

至于之前出现在英国某博彩网站赔率榜上进而被中国媒体和公众突然关注的残雪,此次没有获奖,也不意外。残雪对于较少接触纯文学的一般中国公众来说是极为陌生的名字,但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的中国文学发展中,残雪无疑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她当年以实验性的语言探索和现代主义式的风格一下子引起当时正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分化中的中国文学界的关注,《苍老的浮云》当时就被视为重要的作品。同时她的那些既有复杂技巧又有对人性和中国人生存状况极为微妙复杂观照和理解的小说也一直在汉学圈中很受关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她相对比较沉寂,也没有再推出引起中国文学界关注的作品。

至于她能够在今天引起西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反映的是中西之间的“时间差”,也就是一种由于语言和文化造成的西方对中国认知和理解的滞后性。回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机制来谈,残雪虽然在西方有一定的名声,但与此次获奖的两位还有不小的差距,再加上中国文学在国际纯文学圈子中还是相对边缘的位置,2012年莫言获过奖之后,中国作家要想再获估摸还得有个不短的时间差,这也是诺奖现实的选择。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第四次经济普查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 前十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 北京将公租房违规行为纳入人民银行… 江西检察机关受理行政生效裁判监督… 上海高院14项任务践行长三角行动计… “四经普”结果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 台湾流感疫情逐渐发威 桃园市上周… 2019人民唐球中国巡回赛杭州站圆满…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