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实施十年全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将开展控烟、癌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心理健康促进等15个重大专项行动。到2022年,基本建立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建立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有效防控;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文件是国家层面指导未来十余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文件,其针对重大疾病和一些突出问题,聚焦重点人群,实施一批重大行动。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实现促进全民健康的目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而形成上述病症的重要原因,则是我国居民健康知识普及率较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
“预防是最有效的减少疾病的方式。”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这是我国健康中国战略落实的指导性文件,意义重大。她指出,文件不再只是强调与医疗相关的人与部门的责任,而是将个人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
在此背景下,上述负责人透露,未来我国健康事业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
具体来看,从健康干预来看,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实施控烟行动。
事实上,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2012年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g,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为5g的一倍;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42.1g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的一半以上。在此背景下,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
同时,文件指出将实施妇幼健康、中小学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控。癌症防治方面,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建立完善抗癌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体系,针对临床急需的抗癌药物,加快审评审批流程。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糖尿病防治方面,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件中,在增加个人责任的同时,增加对地方政府的健康指标考核,包括地方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锻炼人群占比等具体指标。
文件指出,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综合考核结果经推进委员会审定后通报,作为各省(区、市)、各相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李玲表示,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将对地方政府考核健康指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营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不再只是唯GDP论。“GDP不能代表百姓福祉,如果看一个地区发展是否均衡,经济发展是否优质,是否带来人民福祉,健康将是重要考核指标。”李玲说。(记者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