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150元的进口儿童牛奶,30元一箱;市场上70元一袋的日本麦片,50元买两袋;欧洲进口红酒5折出售……近日,在一些电商平台和超市,部分进口食品因为临近保质期,被卖出了“白菜价”。
临期食品是即将达到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这些食品在剩余期限上有的短则几天,有的长达数十天,售价仅为原价的20%—50%。最近一段时间,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便利店,出现了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货架,其中大多以进口食品为主。北京一家便利店的销售人员表示,将临期食品单独售卖,对销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较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崭新的味觉体验,同时也减轻了库存压力,一举两得。”
“便宜又好吃。”湖北武汉某事业单位员工王晓慧一边吃着刚刚拿到手的薯片,一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购物车”,里面多是她感兴趣的糖果、饮料等临期食品。“一次在网上看到经常吃的一款饼干,价格比平时便宜一半还多,仔细看才发现是临期货,反正也在保质期内,果断下单了,口感与日期较新的也没什么差别。自那以后我就经常会在网上买这些临期的零食,也能省下不少钱。”王晓慧说道。
临期食品质量是否有保障、值得购买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认为,“只要储存方式得当,食用临期食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利用临期食品促销以及发展公益已不是新鲜事。日本的一些便利店对于购买临期食品,给予积分奖励;德国、加拿大等把临期食品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今年3月厦门市首家“爱心食物银行”开张,市民通过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即可免费领取临期食品。
然而在部分临期食品热销的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重视。在某电商平台,笔者在一家售卖临期食品的店铺看到“临期食品,不支持无理由退货,无法保障产品毫发无损;膨化食品挤压泄气、饼干碎了不赔偿”。因为价格低廉就附带这些霸王条款,显然有损消费者切身利益。与此同时,在部分出售进口临期食品的折扣店,商家没有对商品保质期进行明确提示,只在明显位置标注“特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临期食品虽然安全有保证,但应该用特别醒目的方式让消费者知道自己要买的是临期食品。临期食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节约资源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其可食用期限的特殊性,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商家提高自律意识,平台做好监督责任,同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忽略产品质量。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1日 19 版)